▲市外国语石峰学校内,孩子们利用课间10分钟“攀岩”。 记者 何春林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何春林
近日,《半月谈》发表了一篇文章——《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提到一些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孩子们都乖乖地坐在教室里。此外,杭州一位爸爸发朋友圈吐槽:因为孩子下课在走廊跑动,已经连续五、六周被管纪律的同学“抓包”,班主任还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上述报道和事件引发了众多家长和老师热议。
株洲“课间10分钟”怎么样?家长、老师怎么看?
“安静的课间10分钟”很普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株洲校园里类似“安静的课间10分钟”的现象并不鲜见。
“我孩子喜欢运动,刚入学时特地带他看了学校的田径场,他特别高兴。没有想到,入学后根本就没有去过几次。”家长袁先生说,他儿子除了体育课和大课间,很少有自由的户外活动时间。
采访中,一些学校坦承,学校有学生干部组建的值日团队,课间对每个班级进行评比,一旦发现某班学生追逐打闹,就会给该班级扣分。为了班上集体荣誉,班主任会反复教导,孩子们则被施加了压力,自觉地不再嬉戏打闹了。大部分时间,孩子们会乖乖地坐在教室里阅读、聊天等。
二年级的刘同学告知,学校老师有反复交代,除了上体育课或大课间活动,其他时间不能去操场玩耍。另外,学校走廊上禁止跑步、嬉闹。
家长、老师怎么看?
是什么导致了“安静的课间10分钟”?
受访中,大部分家长认为是一些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不乱跑,乖乖地坐在教室里,除了有利于学校教学秩序,也能保护那些文静的小孩。“每个孩子性格不一样,有的喜欢动,有的喜欢静。”一年级家长袁焕说,女儿比较文静,班上有个调皮的男生经常课后在走廊上推孩子和挤孩子,她也多次向老师反映,希望老师管管。
走访中,多位校长和老师谈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从安全角度考虑,担心孩子们受伤。大家认为,小学生由于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玩耍时往往掌握不了度,在校园里追逐打闹,容易发生摔跤、磕破皮、撞掉牙等事故。
二是担心惹来麻烦,比如小孩子在学校磕碰或打闹后,家长往往会认为学校监管不到位。“与其和家长们理论,还不如抓好管理,防患于未然,这样做是迫不得已。”
三是场地受限制,一个学校往往都是两三千个孩子,如果任由小孩子们撒欢,难以实现。
保证安全不能将孩子“禁锢”在室内
市教育局学生工作科科长黄作军:教育行政部门,一直鼓励孩子们利用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通过散步、聊天、唱歌等方式放松心情,同时禁止教师利用学生活动时间布置作业、禁止教师拖堂。
校园保证孩子们安全是工作开展前提,但保证安全不能成为学校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的原因。
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理事长余年初: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符合孩子身心发展需求,也符合教育规律。对于那些说担心学生安全、学校场地不够,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便于校园管理的“懒政思维”。当然,社会环境治理应给学校和老师们“撑腰”,让大家在“校闹”前有底气。
课间10分钟,他们这样做
那么课间10分钟到底要怎么过?实际上,我市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疫情期间,包括株洲市二中初中部、市二中附小等学校开发了律动操,课间时分,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在各自的座位旁伴随着音乐跳了起来;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师生会在走廊上举行集体拉歌比赛;还有一些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低段学生课间游戏状况,开发了一些不限场地、无需道具、简单易操作又富有乐趣的游戏。这些活动在教室、走廊即可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合作精神,也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课业压力。
市外国语石峰学校校长唐波说,“课后10分钟”是属于孩子们的,课间10分钟放松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室内室外相结合。以他们学校为例,下课铃声采用鼓励孩子放松的铃声,时长一分钟;每个孩子都有个桌套,反过来就是可以玩象棋、五子棋的棋盘,孩子下课后可以下棋;一年级教室活动区域还装了攀岩墙,让孩子们去跳、去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