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职业教育进入“2.0时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外籍学生在湖南汽车工程职院学习技能。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戴凛 通讯员 余醴 谭延喜 文/图

    近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重要指示。他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不断搭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在改革创新中,悄然升级,进入“2.0时代”。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以下简称职教科技园)已成为全省目前最大的职教园区,3所高职学院列入国家首批“双高计划”,9所职业院校成为省卓越职业院校。同时,各职业院校在主动对接“三高四新”战略,为建设更具实力的中国动力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年轻“工匠”的摇篮

    “生产线有数百道流程,但每一道都不容失误。只有坚持工匠精神,做到精益求精,我们的产品才能让高铁跑得更快、更稳定。”“80后”刘少杰,是湖南铁道职业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2006届毕业生。当年8月进入中车株所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以来,他先后荣获中国中车“高铁工匠”“南车时代技术能手”“中车株所技术能手”“中车株所十大杰出青年”等30余项荣誉。

    同样在这一年,年仅18岁的邹毅也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走出校门,进入九方装备公司,成为一名数控车工。从一块块原材料毛坯,经过“邹毅操作法”的高超技艺,加工出误差精确到毫米的零件。这名“80后”小伙砥砺“匠心”,很快就成长为株洲乃至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成绩。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研究的“秘籍”尽数传授,累计实现技术革新300多项,完成技术装备和先进工艺方法专利18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5000余万元。2020年11月,他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劳动模范”这一崇高的荣誉表彰。

    这两名青年“工匠”,是我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最好注脚。

    为企业用工“造血”

    对于我市的职业院校,不少企业也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2009年,北汽株洲分公司落户天元区,面临整车制造业行业竞争加剧、周边对口职业职院校较少、人才引进周期长难度大三大难题。为此,公司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建员工培训中心,从新员工入职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展开合作,公司第一批员工383名一线生产技术员工,正是由该校培训3个月后正式上岗。

    而当你走进我省的一些湘菜酒楼,那里的大厨很可能也来自我市的职业院校。

    湖南商业技师学院以湘菜产业专业群为依托,与徐记海鲜、华天大酒店等餐饮企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度试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学校累计为湘菜餐饮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4000余人,由学徒员工参与新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为合作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产教”融合不断加深

    2020年7月29日,一场签约,把湖南铁道职院与株洲高新区田心高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紧紧连在了一起。双方共建的湖南铁道职院田心高科产业学院挂牌成立。这是铁道职院无缝对接本地,大力实施产教融合的又一力作。而在更早之前,该学校还与中车株机公司、中车株洲所等7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

    类似的合作也在其他院校相继展开。

    北京汽车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共同投入近1000万元,建立了动力电池检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了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等应用技术攻关与培训服务,被立项为省级检测基地。

    2020年,株洲市政府围绕“产业链”精准发力,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行链长负责制,构建了人才培养、研发、制造、配套、市场开拓及服务的全链条体系,重塑产业链共同体新业态。

    名师入企 大师入校

    不只是“轨道交通”,对于另一个已跨入“千亿”行列的株洲服饰,和正在“孵化中”的生物医药产业来说,也在与职业教育的“化学反应”中,逐步享受到“互动”的红利。

    2019年,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教师唐伟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驻株洲市远赢服饰公司,让这家只有两名设计师的企业原创设计实力大增。企业原本3个月的设计周期缩短至1个月。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该校已与新芦淞集团、白关服饰产业园、设计师协会、忘不了、深港、戴碧蓉等服饰园区或企业紧密合作,构建起“专业+工作室+车间”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车间即教室,师傅即教师,工人即学生。”

    湖南化工职院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则依托“袁秀菊大师工作室”与千金医药研究院充分融合,千金医药研究院工程师指导学校GMP药品生产车间、药物合成车间、中药提取车间建设;大师工作室成员则到千金医药研究院参与科研攻关,共同攻克企业技术难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