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播下的秧苗。 记者 陈驰 摄
▲有了谷物烘干设备,吴建湘表示,再也不用担心收获季节下雨了。 记者 陈驰 摄
▲村里开始尝试大棚种植。 记者 陈驰 摄
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陈驰 通讯员 刘海粟)3年前,地处攸县西北侧的江桥街道泥脚巷村,几乎没有什么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1万元,大多数家庭靠年轻人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致使很多耕地被抛荒,集体经济薄弱。
2017年,吴建湘走马上任泥脚巷村村党支部书记,仅仅3年多时间的开拓创新,就让泥脚巷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司化种田,耕地不再抛荒
上任伊始,泥脚巷村到底怎么发展,吴建湘心里根本没底,便走访调研,问计于民。
“村里的主要产业就是种植水稻,可年轻人外出务工后,村里的耕地大量闲置。”吴建湘说,如何“变荒为耕”,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是他面临的首要问题。
2017年8月,村支两委会多次商讨后认为,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就得走新路。村里成立攸县惠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简称惠联生态),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控股,动员党员组长村民投资入股,流转土地集约化种植水稻。对此,部分村民并不看好,他们认为都是耕种,集中作业容易出现怠工、偷懒现象。况且流转土地成立公司,资金不够,还得向银行贷款,压力巨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公司斥资百万元购买了高速插秧机、抛秧机、收割机、谷物烘干机器等设备,打破了散户人工种植的低效率局面,集中抛秧、施肥、收割,快速处置,集体耕种,速度惊人。今年,该村除10多亩因地理位置原因没法耕种的土地外,其它耕地全部复耕了。
流转邻村耕地,种植规模扩大
见惠联生态发展好了,流转耕地还有流转费,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提出流转要求,到2020年底,惠联生态共承包流转土地4000余亩,仅水稻种植达2600余亩。
泥脚巷村的变化,让邻村村民很艳羡,他们寻求合作。“与邻村合作经营,我们在种苗、技术、机械化服务方面有优势,而邻村只需提供劳动力与耕地。”吴建湘表示,与临村合作也是经过村民们投票决定的,毕竟共同富裕过上好日子,是大家的期待。因此,除本村土地外,公司还流转了临近的茅坪村1100亩耕地。
2020年,泥脚巷村水稻总产量创新高,达到1430余吨,并顺利售出。
目前,泥脚巷村已经建成500平方米烘干中心、600平方米集中育供秧中心以及日产60吨大米的加工基地,农业机械化配套设备达到22台,实现播种、收割全程机械化。
多元化发展
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
“又下雨了,先暂时收工,伙计们回去吃饭。”4月15日上午11时多,将插秧机停在仓库边,村民老张洗了把脸,笑着说。自从村里有了这个公司后,好多村民不再外出务工,在这里干活。
除了水稻种植,泥脚巷村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种植了1000余亩油菜、120余亩迷迭香、115亩瓜蒌、50亩大棚瓜果等。
产业快速发展,用工需求增大。惠联生态吸引了200余人返乡长期就业,短期用工5000多人,去年发放工资70余万元,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1万元,相较于2017年,实现收入翻倍。
“我们时下的任务,是努力提高大家的技能,培养新时代的农村工作者,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吴建湘说,村里建设了科研楼,定期组织村民们进行免费培训。
今年,泥脚巷村还成功注册了“泥脚巷”农业品商标。让村民更期待的是农业公司未来的分红。吴建湘说,3到5年内,只要银行贷款还清了,村民的收入有望再增加。
村民余爹爹说,现在看到这成片的秧苗,就看到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