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波和他的《心若向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诗人王波出版诗集《心若向阳》

    □ 莫鹤群

    年后的万丰湖空旷无边,细雨绵绵,寒气砭人肌骨,天地简静,寒雀啁啾。我猫在被窝里,通读了王波的诗集《心若向阳》,感受了诗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贞静诗句,留下三点暖暖的印象。

    一曰王波的诗由现实生活“淬火”而成。诗的本质,其实就是痛。中华民族之所以是诗的民族,就是从古至今一直在痛。诗人只有痛得躲进诗行里,喊出来,才能减轻些微疼痛。因为痛可以转换。转换成爱,就会对美赏析,对爱追求,对善吟歌;转换成恨,就会对假鄙视,对丑鞭挞,对恶仇恨。

    元宵节与老友叶之蓁在席上论酒,他认为,酒之所以醉人累人,是因酒中融进了太多太多的社会,勾兑了太多太多酒以外的味道,背负了太多太多的托付与期待。端起的是酒杯,喝的却不再是酒了。而与知己喝的酒是闲酒,原汁原味,喝进去的是真诚与激情,即使吐了,吐出的也一定是推心置腹的辛酸与苦辣。王波写诗也如之蓁兄品酒。如《乌鸦和鹦鹉》,他是这样“洞若观火”的:

    没有理由/去喜欢一只乌鸦/而不是鹦鹉/科学家研究结论/那通体大多乌黑色/声音嘶哑的乌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类/是益鸟/但最聪明的乌鸦/却始终不明白不受喜欢的原因/它哪里知道/人类社会很多人/偏爱艳丽的外表/和那些牙牙学语的巧嘴

    轻松的言说方式,入木三分的刻画,三五几笔就将人文内涵转化为诗歌置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世间的阴晴圆缺,波谲云诡,让我们见识了王波的才情与功力,见识了王波的高明与巧思。

    二曰王波的诗精于叙事。叙事乃诗的黄金。通观《心若向阳》120首诗,我认为都是诗人审视世态人情的涓涓流淌,观察社会褶皱处的喜怒哀怨,首首都是饱蘸温情,以细腻之笔书写平民生活脾性与体温,以仁者之智拆解纷繁世情背后人性挣扎与升腾的叙事诗。如《送别》,王波写道:

    偷偷订好火车票/执意要走/我真切的挽留/你却将它折叠锁进拉杆箱里/甜美声音播报火车晚点的消息/报一次候车室人群就有一次骚动/我紧紧搂你在怀里/发现你眼睛里的每一丝小惊喜

    王波将离别“晚点”的细节,迸出了创造性思想的火花。他的笔触,于沉潜俗务之后,轻灵跳脱,拔“俗”而出,在杂芜蔓生、状况频发的琐碎生活里拈起温柔一线,以不变的“善念”串起锅碗瓢盆、烟火缭绕的众生故事,化炼出诗的叙事之内蕴,人性之美好,黎明之感觉。这,可谓《心若向阳》最暖人心之处。

    三曰王波的诗像画,澄怀味象、迁想妙得。在畅神达意的美学吟唱中,王波无疑是一位领唱者。品赏他的诗作,能够感受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境由心生,诗作、画作,都是心境修为的投映。王波的诗,是情感的释放,精神的化育,学养的体现,心路的历程。

    诗是供人无极限地想象的。王波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熟稔的,与他共时态,有贴肤之感的生活细节。这种细节里有着结实的生计,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兴致。而他对世俗生活的爱好,为这苍茫的人生观作了具体、写实、生动的注脚。于是,这一声哀叹便有了因果,有了头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也正是王波的虚无与务实,互为关照,契合,援手,造就了他的最好的诗歌:

    小时候/母亲站着把我绑到背上/弯下身子干农活/长大后/母亲站着做家务/身子却总是弯下来/背,定格一座山(《背》)

    这首诗撼人心魄!诗人高度提炼,字句简到不能再简,除去两个人物一根绑带,没有任何其他背景,线描爽利疏朗,母亲淡淡的发色、肤色,服饰,老了伛偻的身影,都能在虚淡微妙中准确把控,让读者顿生母亲意象,竖立在诗的原野上,“定格”成“一座山”。

    我还喜欢《老家》《和女儿聊天》《探访铜官窑》《肥皂》《被钩着的鱼》《遇见一只蜗牛》等诗,这些作品宛若一泓清水,澄明心境。它们或以水墨笔法写意,水韵墨趣,盎然纸上;或以工笔画法细描,曲尽玄微,状物至妙,往往用一几、一瓶、一花、一虫这些简单的事物,以擘划精思的组合,收到尚意、尚趣、尚真、尚逸,气息清新自然、意境宁静悠远、情调素朴蕴藉,出于意表的效果,充盈着书卷文雅之气,渗透出古典情境、现代韵律。

    王波以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卓尔不群的思考生发,铁杵成针的琢磨粹砺,矢志不渝的坚持坚守,终于迎来羽化成蝶的破茧飞翔。从生活的“实”到艺术的“虚”,从物象的真到意象的美,他的作品实现了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升华,简而不空、简极生神;淡而不薄、淡而弥永。“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度”的把握如此精准,是诗人生命心雨的浸润,是学识修为的滋养,是久经锤炼的见微知著能力的呈现。

    作为王波的朋友,我祝愿他在千回百转的艺途上,永远像婴儿一样,用新奇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创作出更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之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