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清水塘新城电力“大动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管廊采用双舱断面结构。 通讯员供图

    ▲施工人员正在管廊结构内作业。 通讯员供图

    探秘清水塘新城电力“大动脉”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李卉 通讯员 李晓强

    4月17日,铜霞路北侧叶子冲变电站附近,300余名工人正在地表以下10米左右的管廊中作业,风机、水泵、照明等附属设施的安装工作有条不紊,管廊顶部的土壤回填也在同步进行。

    这意味着,保障清水塘新城电力供应的“大动脉”——电力综合管廊,距离竣工已经进入倒计时,预计本月底建成。

    电力综合管廊有啥用?

    何为电力综合管廊?“管”可以形容它的形态,“廊”便是它是作用,但此“廊”并不供人通行,穿越其间的是电力线路。管廊沉入地底,很难引人关注,可作用难以忽视,它们为清水塘新城建设注入股股电流,称得上是电力“大动脉”。

    管廊位于铜霞路北侧,采用双舱断面结构,主线管廊总长3100米,支线管廊总长110米,设计使用年限达到100年。

    “原来这里是城市边缘,如今已是中心地区,电力需求剧增。”施工方中交三航局株洲清水塘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株洲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电力专项规划》(2008-2035),电力专用综合管廊新建工程于2020年10月启动,建设内容包括管廊结构、岩土支护、建筑、土建结构以及配套供配电、照明、火灾报警、排水、消防、通风等系统。

    地上地下的管线之战

    并非一进场就能轰轰烈烈地大干快上。地面下,施工人员要与众多管线“暗战”,地面上还有千头万绪的沟通协调。

    水电煤气线路俗称工程界的“四大家”,必须充分收集“地下情报”,才能做精施工方案,防范事故发生。可这些线网因铺设年代久远,图纸资料缺失,施工人员到档案馆查、找居民问、去企业访、派人员探,前期工作量不小。

    地面上分布众多电杆、高压电塔以及待拆迁房屋,为此,项目配备协调专员积极主动对接市指挥部、职能部门、管线产权单位,专题协调会每周至少召开一次,解释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居民家中。同时,还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施工组织,优化设计方案。

    终于,在2020年12月初,管廊沿线所有征拆迁问题全部解决,月底,所有管线迁移结束,全线施工条件就此具备。

    克服雨季影响抢工期

    “类似体量的项目,施工时间通常为一年半。可为了配合清水塘新城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半年。”工区经理扶晓林介绍,更紧急的是,这半年中有春节假期,还有漫长的雨季。

    对此,春节期间项目启动“433模式”——每天保持4名班子成员带班,30名管理人员在岗,300名工人在建。为了给留守人员鼓劲,600斤猪肉、2000斤粮食与食用油迅速安排到位。新婚的工区经理助理金彪,带着妻子投身一线;刚入职的新员工顾城宁,“扎”进现场,与工人同吃同工,随时解决问题。

    为应对漫长的雨季,一批定制雨棚迅速铺展开来;为提升夜间作业效率,新采购的照明装置点亮了夜空;为保障物料供应,施工人员与物资供应商、集配中心反复协商,优化配送方案。

    拿下一个又一个节点,“大动脉”终于竣工在即。之后,管廊地面以上将种上鲜花绿植、建社亭台栈道,成为新城一景。

    “有了这条‘大动脉’,清水塘新城将更加绚烂。”扶晓林有感而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