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鸡娃’了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策划/沈勇跃 执行/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谭筱

    近日,热词“鸡娃”流行网络频上热搜,指的是父母不断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及课程,不停地鼓励孩子去拼搏的教育行为。

    如何看待“鸡娃”这一现象?这种教育行为效果如何?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株洲的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7成家庭日常支出最多的是教育

    现状

    “今天你‘鸡娃’了吗?”——戏谑的调侃,勾勒出现实的教育图景。

    早上6:30起床,7:30到校,下午放学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做家庭作业,到了饭点,只能匆匆扒上两口晚饭。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作业后已是晚上10点了,但接着还要练琴、读课外书,洗漱睡觉基本在11点以后了。周末更是忙得连轴转,除周日下午4个小时可放松之外,其他时间都被各类课外班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候连午饭甚至都是在车上解决的。

    ——这是我市天元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牛牛的作息时间,日复一日。在株洲,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孩子的作息时间都和牛牛一样。有七成家长表示,最贵的家庭支出是孩子的教育培训费用。

    有家长语重心长地说:“我自己从教育中获益颇多,父母对我的教育投入也换来巨大产出,我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走同样的路?”

    “想变得更优秀就一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家长怎么看?

    “现在的娃都太厉害了,我儿子幼儿园同班的一个小女生5岁就可以顺畅地读全英文绘本,还认识很多汉字。而我儿子却连26个字母还不认识。”在育儿这件事情上,家住荷塘区、85后家长园艺原本很佛系,但看到幼儿园家长群里的家长晒出了自家娃表演的一段视频之后,立刻变得不淡定了。

    在害怕落后的心理驱使下,她一口气给孩子报了7个兴趣班,“以前没互联网,你只知道周围人的情况,不会知道别人的孩子是什么水平,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地育儿,但现在一比较,就看到了差距,让人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慌。”

    “为孩子找对选择方向,反而比盲目报班更重要。”株洲北师大附小二年级家长糖果妈告诉记者,在她身边有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写字班、奥数班、作文班等。但在她看来,是没有必要的。

    她给孩子的日常安排是完成日常的语数外家庭作业,周末会选择一天上英语辅导、钢琴、舞蹈班。

    “技多不压身”,让孩子多一点技能,可以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糖果妈表示,并不认为这是在给孩子打鸡血,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想变得更优秀就一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在女儿6岁前,我带她走完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但糖果妈的方法又更区别于大多数“鸡娃”类家长,在女儿读小学前,没有报任何学习班,甚至会帮孩子请假外出旅游,只是为了让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生活。

    “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老师怎么说?

    我市某培训机构的刘立洪老师认为,“作为家长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他说,“鸡娃”观点不一定对,首先还是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外在因素要成为帮助,而不是拔苗助长。要实时观察孩子的感觉和状态,如果给的帮助变成了压力,父母就要第一时间反应过来,防止物极必反。

    景弘中学党委专职副书记邓春林认为,“鸡娃”现象也体现了家长的焦虑心理。一定要有选择,一旦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能选对、选准适合孩子发展道路,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发现他身上的兴趣、特长,结合孩子的成长,为他做指导培训、培养更有效。”

    云龙示范区龙头铺中学校长郑琳同样认为,很多家长过于沉迷“鸡娃”,应该要放下焦虑,从内心深处陪伴孩子成长,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株洲市南方中学一位资深班主任坦言,自己带的每一届学生,几乎都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她感慨地说,家长的焦虑只是集中在考试分数上,但其实,高中的学习难度与小学、初中有着质的变化,不仅仅知识难度加深了,还需要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她看来,从小在“鸡娃”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是被动接受“填鸭式”的灌输,此类做法并不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