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采摘。 记者 王军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军
发刊词
茶叶,是国家大事。今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把茶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茶叶,是百姓日常。办公室来了访者,家里来了客人,都要一杯茶待之。在国人的日常礼仪中,茶叶是必不可少的。
茶叶,是心灵鸡汤。三五好友,闲坐茶馆,一泡好茶,可以愉悦一天。一把好壶,能够把玩一生。
在品茗中领悟大自然的天道,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体验新时代的趋势,也是一种心境。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产业潜力无限。
为弘扬茶文化,促进株洲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株洲晚报特推出“茶道”周刊,敬请关注。
清明节前,醴陵市均楚镇周坊村金妙山茶场。雨雾萦绕的山头,一棵棵茶树英姿挺拔,嫩绿的芽尖上挂着雨珠。
新炒制的金妙山牌黄金茶,当沸腾的开水沿着玻璃杯流下,缱绻的茶叶慢慢散开,清亮澄澈的茶汤和扑鼻而来的茶香,将颠簸入山的疲倦一扫而空。
饮茶,如今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市茶叶协会会长贺湘平看来,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不仅具有抗癌、防衰老、抗氧化的作用,还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脂肪消耗。
事实上,株洲与茶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期。据统计,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百亩以上茶园40多个,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2家,4个茶叶基地被评为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4个茶园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2个茶园入选“湖南十大最美茶园”。
茶香涤荡千年,茶的故事更加生动迷人。
茶源始三湘,茶祖在株洲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株洲是炎帝的陵寝之地,茶源于此,历史上株洲茶叶远近闻名,茶叶品质、产量占有重要地位。
茶圣陆羽也在《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湘茶首推株洲茶陵,并称茶陵是唐代三大产茶地之一;明清时期,茶陵、炎陵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经广州出口到国外。茶陵景阳山茶、六通庵茶、酃县“天堂茶”在历史上均享有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株洲的第一次茶园扩面发生在1964年。当时,市人民政府发出向荒山进军、由生产队为单位创建集体茶园的号召,又开发建设了一批新茶园,到1977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9.97万亩,成为株洲茶叶种植史上一个新的高峰。
“挑一担茶叶,可以从广东换回一担盐。”今年59岁的曾湘华,住在炎陵县船形乡,从小在茶园里长大。他记得每年产茶时,父亲会把采摘好的茶叶炒成红茶。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茶叶突然“贬值”了,采一天茶还比不上卖一根木头。“几乎一夜之间,村里1500亩茶树被砍伐当柴火烧。”曾湘华有些惋惜地说。
到199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已下降到3.45万亩。
茶陵县虎踞镇,曾有一处“外交部礼品茶供应基地”,由五七干校时期外交部下放改造的干部种植,面积有一百多亩,而今只剩荒山一片。早几年,有外交部的退休干部还重回故地,想恢复茶园,但由于种种原因作罢。
株洲是湖南红茶核心产区
近几年,茶叶重新升温,市场红火一片,我市也持续发力助推茶产业。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耕茶山,生产中高档茶,其中尤以红茶为甚。我市也发力打造湖南红茶核心产区。
红茶在市场飞速走红。省、市制定了相关茶叶产业规划。
一个宏伟的蓝图徐徐展开:聚焦百亿产业目标,着力打造“湖南红茶”区域公用子品牌“株洲·茶祖三湘红”,建设一批千亩、万亩连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大力构建“炎茶攸醴百里茶廊”,到2028年优质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年总产量达3万吨,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我市加大与湖南农大、省茶科所、茶产业体系专家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合作与产品研发创新发展。同时制定了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对现有茶树品种资源进行调查、评估、筛选,选育一批本地优良品种,引进一批适合本土种植的优良品种,改造一批中低产茶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生产良种化水平。
延续千年茶香,与茶有关的故事,正在湘东大地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