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弹性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李元洛

    杜牧于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乃晚唐之文学大家,诗、文、赋各体皆工,亦擅书法。其诗为晚唐重镇,在唐诗史上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为李商隐与杜牧之诗在整体成就上虽然不及李白与杜甫,但也直追他们的背影。杜牧的绝句人称“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清明》就是其中的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此诗,有人因不见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与清编《全唐诗》而怀疑非他所作,但它始见于南宋刘克庄所编《后村千家诗》,随后谢枋得亦据以收入其所编之《千家诗》,而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曾说:“杏花村在(江宁)县城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加之传诵千年,约定俗成,我们也不必再为署名权而多生枝节吧。此诗之妙,当然可多角度多方位品评,如语言轻浅而意蕴深长的白描,如结尾的意在言外的暗示,如“行人”“身份”与“断魂”所指的多义性,如形式上的问答体,等等。但我以为也可以从语言的弹性窥探它的变化多方之妙,领略汉语言文字之美。

    杜牧之诗如果另行断句,竟可以摇身一变而为一首小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果用另一种断句之法,将原来的语序重新解构组合一番,再加标点,此诗又可像川剧的绝活“变脸”一样,再变为一则散文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的要素是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节和台词,而我国的古典抒情诗常常有人物也有单纯的情节,如崔颢的《长干行》,如王维和杜甫的《少年行》。杜牧此诗以上要素俱备,它竟然还可再变而为一出微型或袖珍的独幕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假如导演十分高明而富于想象力,他根据以上虽是颇为简略的脚本,也一定可以拍出一部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电视剧来。如果在清明时节举行首映式,并能有幸请到杜牧不远千年前来剪彩,那票房价值与轰动效应如何,自是不待我哓哓多言的了。

    弹性美,是飘扬在中国的诗歌语言美领地上的一面旗帜。在拙著《诗美学》中,专门辟有《语言的炼金术——论诗的语言美》一章,其中就详细地论说了诗语言的弹性美。要而言之,弹性美是指语言的伸缩自如与变化多方,文字的意象经营为弹力结构式,有极大的伸缩性与延展性,意象有大量可供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空白。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下联的文字就分别可有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小杜(牧)《清明》诗的语言,正是延承了老杜(甫)的一脉心香。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