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山河无恙,无碍默默一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连臣老人近照 受访者 供图

    ▲1951年,王连臣在抗美援朝时的留影 受访者 供图

    ▲王连臣老人获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奖章 记者 易楚曈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易楚曈

    “美国佬的飞机上午搞完侦察,下午便会来轰炸。”“炸弹像雨点一样落下,巨大的爆炸声震得我啥也听不到……”3月28日上午,提及70年前的战斗场景,家住石峰区的93岁老人王连臣记忆犹新。

    随部队秘密入朝

    晚上过江不能开灯

    王连臣,辽宁省大连市人,现居住于石峰区响石岭社区。1950年,他应召入伍。由于有些文化,他被派往沈阳市小河沿炮兵学校学习高射炮操作和射击。在学校实操训练了一个半月后,他被编入志愿军502团,随部队进入朝鲜。

    “由于502团属于第一批秘密过江入朝的先遣部队,美国人那会儿估计还不知道,所以一路还算安全。”王连臣老人说,1951年春,部队回国换装苏式762高炮并驻扎在丹东长甸河口对岸后,美国飞机便开始频繁攻击入朝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

    “我们502团负责守卫的一座水泥桥被美国轰炸机炸断后,工兵连夜用驳船串联起来当桥墩,并铺上了木板形成简易桥,好让兄弟部队趁夜色渡江。”王连臣老人回忆,那时候队伍晚上过江不能开灯,一亮灯便会遭美国的炮弹“招呼”。

    “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们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王连臣老人说道。

    击落美国战机

    他摸黑上山寻找敌机残骸

    1952年秋,当王连臣老人听闻团里击落一架美国战机后激动不已。“部队自改编成506团后,驻守的阵地本就难碰上几次战斗,好不容易打下一架飞机。”

    王连臣老人回忆,那天晌午,阵地上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空战。“咱们的飞行员在天上和敌人拼战,地面的高炮也没闲着,‘乒乒乓乓’一阵射击后,一架美国战机拖着浓浓黑烟,倒头扎进了我国国境线内。”

    当晚,他在夜色中翻山越岭,并最终在鸭绿江上河口附近的一座山上找到了被击落的美国飞机。

    “飞机残骸散落了整座半山腰,幸亏有当地的老百姓帮忙,方才将原貌拼凑整齐。”王连臣告诉记者,根据当地群众描述,该美军战机坠地瞬间发生了爆炸,飞机零件在爆炸中四处散落,而美军飞行员也因失事前未能逃离机舱,坠地身亡。

    参与原子弹生产基地的防空警戒任务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连臣跟随部队回国休整,并于1964年至1966年间,先后参与我国首颗原子弹两处生产基地的防空警戒任务。

    “部队调防期间,军队上下不准通信、不准探亲、不准探望。谁也不知道任务是什么,大伙不问也不埋怨,心甘情愿地远离至爱,默默地为国奉献,直至我国首颗原子弹响彻戈壁滩。”王连臣老人自豪地说道。

    茫茫戈壁,黑夜寂静且安宁,但在万米高空,却有隆隆轰鸣划破长空。“美国人、苏联人、国民党可不想让咱拥有核武器,轮番派遣高空侦察机,刺探我国原子弹的生产、制造及周边军力部署情报。”王连臣表示。

    “那时咱们的部队已经有了对空警戒雷达,团里也装了高射炮,但依然对万米高空的美国U2、RF101等侦察机鞭长莫及。”王连臣遗憾地说。

    在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美国依旧频频出动U2型高空侦察机来探查我国核原料工厂的情报。最终在内蒙古某小镇被我国某地空导弹部队击落。

    得知该消息后的王连臣终于舒展眉头,“给咱们中国军人长了志气,虽然不是我们团打下来的,但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我只是尽了一个中国军人该尽的责任罢了”

    1973年,王连臣从援越抗美的前线回国后不久,便转业至原株洲玻璃厂。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数年后,于1984年退休,至此,老人便对往事闭口不谈,闲来无事就写写字、养养花。

    “我参加抗美援朝这件事,对我儿子和孙子都没讲过,你是第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王连臣对记者说。而对于采访登报一事,王连臣老人则更是摆了摆手,轻描淡写道:“我一没战功、二没授勋表彰,没什么好采访的,我无非就是尽了一个中国军人该尽的责任罢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