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庆近照 记者 杨凌凌 摄
▲三百首唐诗被烧制在三百个瓷盘中 记者 杨凌凌 摄
▲诗词被烧刻在瓷盘上,美轮美奂 记者 杨凌凌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杨凌凌
在芦淞区白关镇桐山村,林志庆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虽已过古稀之年,却不安于清闲。他腾出自家480平方米的厂房建起诗词文化展览馆,免费供人参观。展览馆里,三百首唐诗宋词被烧制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盘上,瓷盘配有诗词的意境画。老人希望以这种方式把传统文化世代传下去。
将唐诗宋词、传统绘画、瓷器结合起来
突发奇想
3月23日,记者在位于桐山村的蠡庄机械配件有限责任公司见到了林志庆。71岁的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展览馆由厂区一处办公用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展览馆靠墙近两米高的展架上陈列着瓷盘、瓷瓶、瓷画、雕塑等各式展品,另一侧的展架上则分门别类陈列着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料。
一个做机械配件的民企老板,是怎么迷上诗词文化进而自费开办展览馆的?
林志庆1950年生于上海闸口区,成长于株洲,先后当过知青、搬运工、锅炉工、采购员,家境贫苦,但勤奋好学。在不惑之年确立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民营企业家。
“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林志庆说,在社会“摔打”的几十年,诗词几乎成为自己的信仰,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
一次在醴陵参观釉下五彩瓷,林志庆突发奇想,将唐诗宋词、传统绘画、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工艺三者结合起来,创作艺术作品,因瓷器易保存,放在展览馆供世人参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好方式。他的想法引来一些专家学者的盛赞。
6年之后,三百件唐诗绘画瓷盘完工
付诸行动
林志庆将自己的想法与醴陵陶瓷艺术家陈文深谈。陈文是醴陵红官窑主任工程师、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其作品充分吸取中国书法绘画之内涵,立意高远,清新雅致,意境空灵,风格独特。
陈文表示,林志庆的创意不错,釉下五彩瓷是株洲醴陵独创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瓷器上作画由来已久,技术也是成熟的。
但策划制作如此大规模的艺术品还从来没有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从2012年开始,林志庆差不多每周都往醴陵跑三四趟,与陶瓷艺术家协商。
“头脑风暴”是个痛苦的过程。“先要对唐诗反复研读,三百首诗对应的意境画,这种艺术的结合更像是一种完美的升华,要使观看者久久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个不小的工程。”林志庆回忆,有时睡梦中,都想着瓷盘上的唐诗宋词。
经过不懈努力,6年之后,三百件唐诗绘画瓷盘终于完工。
此后,林志庆一发而不可收,又请湖南工艺美术大师丁雄、李华君制作了瓷绘《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孝》《五十六个民族》《十大名山》等系列作品。
诗词文化展览馆建成,他充当义务讲解员
梦想成真
自掏腰包在工厂办展览馆的事,林志庆从未张扬,但随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周边群众都知道桐山村有个“诗词文化展览馆”,闻讯而来的“游客”一度络绎不绝。
3月23日,在记者采访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桐山村的村民前来参观诗词文化展览馆,不少参观者拿出手机拍照,展览馆俨然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尽管很多人来观赏,可林志庆从来不收一分钱。
目前厂里的日常业务林志庆已交给儿子庄丰宇主持,但林志庆还是很忙。因为村里的孩童老人、村外的客商文人,不管谁到诗词展览馆,他都会泡一壶清茶,义务成为讲解员,讲讲诗词的故事。
而对于这个展览馆,大家也有客观的评价。桐山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说,林大哥活到老、学到老,痴迷于传播诗词文化的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创作一些新作品,献礼建党100周年
最新计划
“从唐诗到宋词,诗词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中,诗词能够帮助现代人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让精神有一个栖息之地。”林志庆始终觉得,一个伟大的时代,更应该有诗,有梦,有远方。
他的精神也感染了一家人。“儿子、儿媳很支持我办展览馆,家庭聚会时,我们还会一起即兴创作诗词,大部分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抒写株洲的风土人文、民俗风情等内容。”林志庆说。
林志庆最近在酝酿一个新计划,创作一些新作品,献礼建党100周年。“我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书画艺术生生不息,希望后辈们能够传承下去。”结束采访时,林志庆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