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郎山绿心片区墓园变公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改造前的墓地 记者 周蒿 摄

    ▲改造后的墓地 记者 周蒿 摄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周蒿 通讯员 程姣维 谭洪汀

    将竖碑改成躺碑,去除水泥硬化,植树绿化,融入生态。石峰区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内,曾经坟堆密布、荒草杂芜的坟山,如今是宁静美丽、还山以绿的生态园林。

    探索墓地生态化改造,修复被破坏的绿色生态,倡导文明殡葬的新理念,石峰区做出了一次大胆转变。

    治理“青山白化”,破除丧葬陋习

    地处长株潭生态绿心,九郎山如同一块完美的绿玉镶嵌在城市的版图之中。近年来,按照打造城市绿肺、建设城市后花园的总体目标,九郎山生态修复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成绩斐然,游客纷至沓来。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周边农村居民滥占林地土葬、修建豪华墓地等现象普遍,一座座水泥墓地,散落在绿水青山间,特别突兀,成为当地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发展最大的“视觉污染”。

    “传统厚葬的观念下,宏伟的墓碑、气派的墓穴是很多人的选择。”石峰区井龙街道党工委书记管响民介绍,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看,水泥石料包裹的墓穴,给山间林地包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长此以往,“青山白化”,给自然生态造成了永久的破坏。

    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殡改新风势在必行。去年,石峰区下定决心,率先在井龙街道开展试点,全面推行九郎山绿心片区墓地去硬化生态修复。

    墓园变公园,片区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井龙街道九郎山村负责人介绍,为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从去年9月开始,该村全面摸底,并通过网格微信群转发、上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墓地去硬化生态修复的合规性和必要性。

    “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对自己亲人的墓地进行改造。”管响民介绍,井龙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街道、村、组三级层层分片包干,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群众思想工作。同时,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思路,去年10月底率先完成第一批次(C区)28座墓地的去硬化复绿工作。

    把一米多高的坟圈拆除,将竖碑改成躺碑,给墓地铺上草皮,周围再种上柏树,和青山绿野融为一体。3月17日,记者在九郎山看到,改造完成的墓地,草坪、鲜花、树木环抱,变成了绿色公园。

    眼见为实。第一批样板建成后,一些原本心存顾虑的村民,很快从不理解变成理解,从不支持变成支持。今年春节前,井龙街道九郎山绿心片区513座墓地全面完成去硬复绿,片区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倡导厚养简葬,树文明新风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以去硬复绿为抓手,石峰区倡导摒弃丧葬陋习,倡导厚养简葬的丧葬新风尚,绿色、生态、文明殡葬的新理念被越来越多民众认同。

    “硬化一座墓地,加上墓碑、装饰等,少则两三万,多则上十万。”九郎山村村民陈科夫介绍,自己的父母都安葬在九郎山上,受过去的风俗影响,花费颇多。对当地很多家庭来说,修建墓地都是笔不小的开支。

    而如果按照改造后生态墓地安葬,减少了打基、砌石、硬化等众多施工环节,工艺简单,造价大幅减少,且墓地区域外观与整体环境更加美观统一,也不影响祭扫,一举多得。

    通过改造,大家心中有了一本经济账、生态账,村民对于节地生态安葬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投入少、群众易接受、节地效果好的绿色生态安葬新路子。

    “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以前难免会出现面积超大、豪华墓甚至活人墓等现象。通过生态改造,有效减少了存量,遏制了新增的豪华墓地。”石峰区绿心办主任赵骞说。

    记者了解到,除井龙街道九郎山村外,石峰区九郎山片区的白马村、大冲村,石峰山片区的株化后山等地,已经完成2045座水泥墓地的去硬复绿,生态石峰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