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她意外见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万寿宫中厅悬挂着“朱毛首次会师”的油画 记者 戴凛 摄

    ▲万寿宫内部景象 记者 戴凛 摄

    ▲陈兰香在自家屋门前,讲述儿时的记忆

    □株洲晚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戴凛 通讯员 张和生 肖宇

    在炎陵县十都镇西正街,两侧老旧、低矮的木房刻满了时光的印记。106岁的陈兰香就静静地坐在门边,回忆过往。

    九十多年前,少年时代的陈兰香和伙伴们在离家不远处的“大房子”边玩耍,却意外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刻:毛泽东与朱德的部队在这里首次会面。而这次会面,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壮大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我党、我军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意义。

    墙上的油画还原了 “朱毛会面”时的场景

    现场探访

    沿着陈兰香的老屋再走上不足百米,青砖黛瓦的万寿宫即映入眼帘。据文史专家考证,这里正是朱德和毛泽东首次会面的旧址,它始建于清末,系江西商人集资兴建的集会经商场所。它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有戏台、中厅、后厅,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造型美观精致。

    记者看到,在中厅的正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还留着瓷壶和瓷碗,仿佛当年“朱毛会面”时的队伍才刚刚离开。中厅的墙面上,则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姑姑每次回忆时,她总会遗憾地说‘直到第二天才知道,那两人竟是毛泽东和朱德’。”陈兰香的侄儿陈玉德说,自己儿时就经常和伙伴们在万寿宫内玩耍,那时,姑姑总会和他说起那段往事。

    时光退回到1928年4月下旬的一天下午,陈兰香和伙伴们正在万寿宫附近玩耍,见街上来了部队,于是好奇地跟着想进去看,但北门、东门各有身挎长枪、短枪的人站岗,不准外人靠近,她们就趴到窗户上往里看。里面摆着一张八仙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谈着。

    一开始,站岗的人见附近都是孩子,并没有刻意驱赶,后来见他们有些吵闹,这才让她们在远处玩。然而陈兰香次日再来万寿宫时,部队已经离开。

    浓墨重彩的历史

    读画忆史

    不少人见过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的油画,但在炎陵十都万寿宫内的这幅“朱毛会面”图,又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采访了这幅油画的作者周俊宇。

    周俊宇毕业于中国美院,现就职于炎陵县文化馆。2013年6月,他接到了一份特别的任务:为十都万寿宫绘制一幅“朱毛会面”的油画作品。

    “光是画面构思就花了2个多月,然后一边创作,一边修改。”周俊宇说,自己从小就听着“红色故事”长大,能参与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美术创作,既激动又自豪。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他开始四处查阅相关书籍,了解历史背景。

    而这个背景,还要从1927年10月12日说起。

    当时,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来到酃县(现炎陵县)十都,并派何长工去长沙、衡阳等地,向中共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汇报秋收起义部队的情况,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

    1927年11月,毛泽东在宁冈茅坪见到朱德派来联络的小弟毛泽覃,同意他留在井冈山工作,并派专人去朱德那边联系,欢迎两支起义军联合起来。

    1927年12月,何长工几经周折,终于在广东韶关犁铺头找到朱德、陈毅,完成了联络任务,给“正要找毛泽东”的朱德部队带来了希望,也为日后“朱毛会师”打下基础。

    到了1928年3月下旬,毛泽东得知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遇到广东、湖南“协剿军”的夹击,在湘南难以立足时,便决定兵分两路,赶赴湘南,接应和掩护湘南部队撤退。

    “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谈话摘录”中写道:“我们回到井冈山后又听说朱德、陈毅已提前到达酃县与攸县(实际应为茶陵)交界的地方,我又再次下山去接他们,与朱德、陈毅部队在湖南酃县会见。”

    而在《朱德年谱》上,则对会面地点有了更具体的记述:“在酃县十都和毛泽东会面”。

    “鼓励与团结起来”

    有了上面这些历史记录,周俊宇对这幅画有了基本的轮廓。期间,他还专门前往井冈山,了解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画作,还有《红旗飘飘》连环画,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而陈光将军在1944年写下的《我的历史自传》中则提到:“四月,朱毛会合于酃县十都,我在该地首次见到毛主席……他左手打把洋布伞靠右肩,留一个西式头,未戴军帽,身穿灰色的中山制服,赤脚套上战士穿的草鞋。他的讲话中心意思是‘鼓励与团结起来’。一般指战员虽因下雨和由郴退出情绪不高,但听到毛的讲话声音笼罩全场,个个的面貌由沉静的脸色变成笑嘻嘻的,眼望着他心里想着亦不敢疲劳,而精神都振作起来,将疲劳亦忘掉了……”

    有了这段充满细节的描述,周俊宇的灵感更足了。“既然强调了‘鼓励与团结起来’,那么画面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记者发现,该幅作品中还画有女兵。

    周俊宇解释道,跟随朱德上山的队伍中有很多女兵,包括伍若兰、曾志等。因此,在当时的会师中,应该是有女兵同行。

    另外根据陈兰香的回忆,在两支部队的穿着上,因朱德的部队是从湘南一路战斗过来,穿着大都为长靴、军装。而毛泽东则以中山装出现在画面中。

    创作过程也是一次精神洗礼

    “不满意就把颜料刮掉,再重新上色。”周俊宇表示,在创作过程中,画作也一直不断被修改,包括颜色的选用、轻重。比如毛泽东的服装,特意用了“做旧”“褪色”的颜色效果,以体现毛泽东艰苦朴素的精神。

    由于这幅画作长度为5.2米,高度达到2.2米,周俊宇每天要搭着凳子,伸长手臂进行创作,一天下来,全身酸痛。

    2013年9月,该幅画作终于完成,并于当年国庆节顺利在万寿宫完成布展。

    周俊宇说,画作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让他对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不怕辛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制图:刘昭彤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