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廖明 通讯员 夏四亮)2021年春运在3月8日落下帷幕。3月10日,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我市2021年春运大数据,春运40天,全市发送客运总量总计1436.22万人次。
数据的背后,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密码”——高铁(株洲西+醴陵东)的春运旅客发送量,首次超过普铁(株洲火车站),铁路出行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从市域到乡镇,公交出行蔚然成风,出租车逐渐式微,城乡客运的二元结构,在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中被打破;中短途传统道路客运流量“跌跌不休”,行业凛冬已至。
高铁奔腾,普铁“微软”
2009年,武广株洲西站开通,株洲在全省率先迈进高铁时代。但因经停车次少、周边兄弟城市高铁站分流,我市高铁的旅客发送量,即便在醴陵东站(2014年9月16日开通)的助力下,也难及普铁线上的株洲火车站。
2021年春运,株洲西站和醴陵东站旅客发送量54.08万人次,以绝对优势超越株洲火车站(43.89万人次)。
据统计,2021年春运我市高铁的旅客发送量同比上升121%,株洲火车站同比下降15%。以此推算,2020年同期的高铁旅客发送量仅为24.47万人次,而株洲火车站为50.47万人次。
“历年春运,高铁的日均发送量最高也仅在8000人次左右,普铁则至少在1.2万人次以上。”株洲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哪些原因导致了位置的转换?
广铁集团株洲车站党总支书记刘政介绍,客流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影响下旅客出行意愿不高,其次则是车站正在进行站改,很多列车不通过、无停点,客运量减少是必然。
反观株洲西站,在全国人大代表单晓明及市委市政府的关注推动之下,该站2020年新增车次14列。2021年春运期间,再次新增经停车次11列,总经停车次达114列。
运力的增加,自然带来客运量的提升。
单晓明建议,在武广株洲西站现有增开经停车次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广铁集团的交流和对接,重点考虑往返北京、上海方向的经停车次,待条件成熟后再增加始发车次。
“已经向广铁集团提交了在株洲西站增开往上海方向列车的建议,正在等待答复。”株洲市交通运输局铁路办副主任谭玲介绍,继续争取株洲西站加开车次,已经被列入该局2021年的重点工作事项。
公交受宠,出租式微
2021年春运1436.22万人次的客运总量里,公交以1160.32万人次的成绩“夺冠”,同比上升57%;出租车营运载客93.27万人次,同比下降35%。
春运期间,全市110余条公交线路全线满勤,智轨一期河西段试跑7天,载客量逾万人次,村镇公交在春节期间的早晚高峰,更是一座难求。
2020年,攸县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取消原有农村客运班线,开通村镇公交85条(196辆车);同年,天元区启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5条村镇公交延伸至三门、雷打石、响水等镇、村。
固定班次,固定站点,票价仅在2元至5元之间,老人、小孩等享受免票待遇……村镇公交,出道即C位。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客运科科长张建云介绍,2021年,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将在全市推进,天元区今年还将新增6条村镇公交班线。
3月底,智轨一期河西段有望实现初期载客试运营,城区快速公交系统即将成形;长株潭一体化背景下,开通更多株洲至湘潭、株洲至长沙的快速公交线路,也已被提上日程。
“公交运输体系日趋完善,公共交通在市民的出行分摊率上,必然会越来越高。”张建云说。
出租车在春运中的式微,是私家车保有量剧增、公共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就地过年”号召影响下,流动人口减少,也是出租车载客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道路客运,凛冬已至
春运结束,已是春暖花开。但对传统道路客运来说,行业仍在凛冬。
2021年春运,全市道路客运总人数为54.55万人次,同比下降73%。这个同比,比的是疫情影响之下的2020年春运(道路客运仅进行18天,客运量同比2019年下降55.4%)。
数据冰冷,各大汽车客运站候车厅的人气冰冷更甚。
春运期间,记者多次随相关部门到汽车客运站检查,不论是市区还是县城的车站,候车大厅里基本不会超过30人。
“2013年开始,道路客运就开始走下坡路,这几年尤为突出。”张建云介绍,私家车的剧增、高铁车次的加密、长株潭城际铁路的公交化,就已经分走大部分中长途客流;去年醴茶铁路复开客运、城际株洲站开通运营,再次稀释了南部县区及长沙方向的客源。
对于传统道路客运来说,转型图存,迫在眉睫。
方向在哪?
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的《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农村公路运输服务总体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基本实现城乡公路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农村客运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推动邮政物流、农村客运小件快运、电商快递、货运班车等多种形式农村物流发展……
不论是城乡客运一体化,还是农村物流、货运班车,传统道路客运行业经过多年积淀,并非全无基础,此外,其他地方的经验也多有可借鉴之处。
由此,株洲传统道路客运能否抓住机会,乘势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