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的戎马一生: 从红军战士到解放军总参谋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黄欣雨 通讯员 朱刚

    杨得志长征到陕北后,曾寄过一张身穿红军军装的照片给他的姐姐桂泗。她收到后没敢让任何人看,偷偷地藏在茅草房的夹缝里。

    直到1950年,杨得志再回到老家探亲,她才敢把那张已经泛黄的照片拿出来:“这样的相片,让坏人看见,是要杀头的。”杨得志安慰道,“现在不怕了,坏人让共产党打倒了。”

    彼时,距杨得志离开株洲老家,已经20多年。

    从井冈山红军战士、中央红军红一团团长,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历经66年的革命军旅生涯,杨得志始终投身于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的历史洪流中。

    南阳桥的穷铁匠

    “叮叮当当”,打铁声此起彼伏,风箱不停地吹着,火炉的火烧得更旺了,杨得志的脸被火光映得通红。这就是杨得志熟悉的童年印象。当时,他的家里穷得一无田,二无地,连住的两间茅草破屋也是人家的。因为父亲和叔父是穷铁匠,杨得志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打铁。一个风箱,一个火炉,一个砧子以及一些锤子、钳子、火剪,便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

    这样一个贫苦家庭是如何孕育出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带着对杨得志的崇敬之心,我们从株洲市区出发,探访位于株洲市渌口区南洲镇的杨得志故居。

    恰逢春雨绵绵,雨点不时往下落,恰如我们追思杨得志将军的心情。如今,杨得志的故乡早已物是人非,还能够找到他生活过的痕迹吗?

    跟随导航,很快便到了杨得志故居。在一片青翠环绕中,几栋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静默在细雨中。这里,山不算高,但绵延不绝,属典型的湘东丘陵地形。杨得志11岁那年,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离家十几里去替人家放牛,大约就是在这起伏的山野间。

    杨得志的侄孙杨春明,一直没离开过这片土地,他目前是杨得志故居管理所的副所长。“以前的小土屋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了。”杨春明说,2010年,株洲县(现株洲市渌口区)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并增设了杨得志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现在已经对外开放。

    旧址所处的山间小土坡,如今已经四通八达。一条双向六车道的渌湘大道从旁经过,一座新的产业园区在两公里外拔地而起,绿色秀美间,再添科技新气象。

    从士兵到高级将领

    杨得志一生中到底打过多少仗?他的独子杨建华也曾问过同样的问题。杨得志最开始回答说,“经过战争年代的人不止我一个,谁都无法统计自己到底打过多少仗。”后来,杨建华得到了父亲一个大概的答案:“大大小小的战斗总数在千次以上。”

    他的战斗风格,被认为是“敢打硬仗、恶仗、苦仗”。在平型关战斗中,杨得志率领685团官兵和兄弟部队一起,前仆后继与日寇拼杀,将日军第5师团21旅团1000余人歼灭。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部奋勇突破临津江,给敌军以沉重打击;尔后,又先后参与指挥部队在天德山、马良山和上甘岭战役中,顽强阻击敌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扭转劣势的战争奇迹。

    在长达66年的戎马生涯中,杨得志从一个手持梭镖的战士,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亲历了我军光辉历程的各大阶段,立下赫赫战功。

    那个战争年代中,他还一直坚持写战斗笔记。参加红军前,出身贫寒的杨得志没有上过学。1936年和1954年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军事学院短期学习,是他为数不多的正式受教经历。能够从士兵成长为一代高级将领,一定程度得益于他注意在战争实践中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的习惯。每一场战斗后,他都会把战斗时间、地点、打法、进攻路线等一一记录下来,仔细推敲。在他逝世后,杨建华整理他留下的物品,其中从1930年以来使用过的战斗笔记本、经验总结记录本,足足有几大箱。

    革命家庭,红色传承

    杨得志故去后,他留下来的物品,其中2.6万件(套)被后人捐赠给了各大博物馆。在家乡的杨得志故居管理所,就保存了近两千件。

    从杨得志故居穿过竹林,再走一段路,可以看到一座恢弘的建筑——渌口博物馆。这个新建成的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设有杨得志上将生平业绩陈列展厅。一个个篇章看过去,就能够看出他为人民征战一生的传奇和忠魂。

    他的革命精神也在家庭中传承下去。杨得志一家是军人之家,改革开放后不久,社会兴起一股“下海”潮,不少人脱掉军装去经商。杨得志把几个子女召集到一起,要求他们放弃从商的想法,继续为军队服务,保家卫国。

    他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革命胜利了,但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的队伍壮大了,但牺牲的人远远多于活下来的人!”没有经历过炮火连天岁月的人,可能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太透彻。在外公杨得志身边长大的杨蕾,也是在后来才感悟到这句话的深切含义。

    2020年初,中国爆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杨蕾站在了战“疫”最前线。虽然是科室里年龄最大的党员,杨蕾主动请缨第一个上发热门诊。“面对确诊病例天天增加的事实,说不害怕、不担心那是假的。”但杨蕾不由地想起外公,在那个战争年代里,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每天都是生死考验。在汹涌的疫情面前,她终于感悟到外公所说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句话的含义,下定决心要打好这场抗“疫”之战。从2019年腊月二十七到2020年正月初八,她只休息了一天,疫情期间共出了102次发热门诊。

    正对着渌口博物馆,便能看到一座杨得志铜像。他正挥舞着手臂,好似在慷慨陈词,观之令人心生敬意。戎马一生,魂归故里。在杨得志铜像脚踏的这片土地上,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红色基因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对弘扬红色历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