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领袖李立三:30多个化名,3场“追悼会”,一生不平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李立三故居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黄欣雨 摄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 黄欣雨 通讯员 李景兰 陆杏聪

    1899年11月18日,在醴陵城郊阳三石芋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因为出生时恰逢铁树开花,父亲给他起乳名为“凤生”。

    除“凤生”外,他一生中还使用过30多个名字。李隆郅、秦进有、肖柏生、李明……最为人所熟知的,则是李立三。在那个革命年代,使用化名十分常见,但化名多如李立三者,凤毛麟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李立三不平凡的人生。

    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他是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渌水悠悠,引几多爱国学子竞风流。少年时代的李立三,在同盟会的影响下,很早受到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常以“忧国子”的笔名发表文章,提出对时局的看法和救国的主张。忧国忧民的他,早在读中学之际,就与毛泽东有过一面之缘。

    为什么会是“半个”?

    彼时的李立三刚刚16岁,在省城长郡中学读书。有一天,在长沙的南城门上,他和同学看到一则古典文体、手刻油印的“启事”,大意是寻求有志爱国青年为友,落款署名“二十八画生”。当时,他们都听说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是个“怪人”,他的名字笔画刚好是二十八画。

    那年的中秋节,毛泽东正坐在第一师范教室的讲台上聚精会神地看书,突然,两个不速之客闯了进来,其中一个,就是李立三。“(毛)主席比我大,看他好像一个大先生的样子,我思想上有些拘束,加上原来印象中的他是一个‘怪人’,就没有敢同他谈话。”

    因为当时并未结下友谊,所以被称为“半个朋友”。但是在后来的革命运动中,二人的命运轨迹时有交汇。1929年,当时的红四军内部出现分歧,毛泽东被迫离开前委主要领导岗位。时任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长、秘书长的李立三得知这一情况后,安排陈毅同志执笔,起草了给红四军的指示信。这封信明确,由毛泽东继续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务最终得以恢复。

    在后来的回信中,毛泽东希望李立三帮助他解决“知识饥荒”,“时常寄书报”给他。这封信的存在,也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活着时,被开过三次“追悼会”

    在斗争岁月中,李立三是为数不多曾活着被开过三次“追悼会”的人,出生入死的艰险,可管窥一二。

    第一次是他在安源开展工人罢工运动期间。1921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李立三,听从党组织的号召,来到江西省萍乡市的一个古老煤矿——安源。此地距老家醴陵近在咫尺,但李立三远渡重洋归来,路过家门而不顾。

    虽然曾在法国工厂当过工人,但是乍到安源,看到中国矿工的悲惨生活和非人的劳动条件,他久久不能释怀,“低矮的煤窑使人不能直立,地下的空气又闷又热,矿工们从早到晚赤身裸体地在里面爬行、挖煤,一干就是12个小时。”

    李立三以开办工人夜校作为发动工人运动的起点,并亲自为工人上课。开学第一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十分醒目的“人”字,并教工人们齐声朗读:“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从心灵深处唤醒广大矿工为自身人权、人格而战的阶级意识,逐渐使他们懂得劳动神圣、劳工不可辱的革命道理。

    不久后,法国有一小报报道称,李立三在萍乡搞工人运动,因刺杀湖南督军赵恒惕未成被拦腰斩杀。于是,在法国的中共负责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为李立三举行了“追悼会”。

    直到从中国又传来消息,李立三在安源的工人运动正红红火火,组织了俱乐部、办消费合作社等,误会终于得以解开。

    此后,他还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还参与并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一度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为革命出生入死的经历,让他又两度被误以为牺牲。

    “立三同志是会长寿的,因为我们已经给他开过‘追悼会’了。”建国后,有一次李立三带着妻子李莎去周恩来家做客,周恩来还如此开玩笑说。

    一场相濡以沫的跨国之恋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彼时的俄罗斯人李莎,还只是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但她十分关心世界革命形势,也很爱看画报插图。

    有一次翻开一本画报,立刻注意到一张照片,上面是大型群众集会,台上站着一个穿长袍、身材高大的人,满怀激情地伸出手,在慷慨陈词。下面是一行文字说明:这是“大革命”时期的一次工人集会,演讲者是上海总工会领导人李立三。

    李莎就此记住了这个名字。但那时相隔千里的她没有料到,十多年后,她将成为李立三相濡以沫的妻子。

    两个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又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在一起,并且要谈情说爱,就难免会出现一些误会。

    李立三当时不太懂得俄罗斯的一些传统礼节。比如进门,男子要让女士先行;出门时,要帮助女士穿大衣;出行在外,则要扶着女士上下车,等等。

    一次,他们在公共汽车站等车,车开过来,李立三一人先上了车,而把李莎甩在后面,她当时十分生气,干脆一动不动地站在车站,心想:“让你一个人走好啦。”没多久,只见李立三满头大汗地向她跑来,拉起李莎的手,担忧地问道:“你怎么没上车呢?”看着他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李莎心里的气顿时烟消云散了。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的交往紧张起来,许多与中国人结婚的苏联人纷纷离开中国,而李莎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丈夫身边。为此,她放弃苏联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

    1984年11月18日,是李立三诞辰85周年,他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书写“李立三故居”门匾。这是李莎第一次来到这个李立三诞生和成长的地方。她高兴地称自己为“醴陵的儿媳妇”,并深深爱着这个第二故乡。

    坎坷之后,难得平安。如今,在李立三故居外,一座李立三同志故居陈列馆仍在述说着李立三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