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老走,越喜欢怀旧,越喜欢往那些曾经熟悉和工作过的地方跑,像今年我就去过三门、淦田、雷打石和古岳峰。近日应友人邀,我又去了渌口区龙船镇王十万乡。
王十万,是个老地名、老古镇,我初知这个地方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每天有一班客轮从株洲开往王十万,后来增至两班。客轮每天要经过我的老家龙船港,由此我知道了王十万,知道了那是个很热闹的地方,知道了客轮每天都要在那里歇宿一晚。
王十万这个老地名,故事很多,这里暂且不表。单说这个名字,就很气魄,令人神往。直至1974年我参加工作后,株洲县古岳峰公社教革办组团去王十万公社检查学校工作,才与她有过匆匆一晤。时隔四十多年了,王十万老街的芳容,自然模糊得很。
今天,当我再去看这个老街时,真像看一个八九十岁的老者,她不但“两鬓”斑白,木刻式的面容暗淡无光,就连两排整齐有序的“牙齿”也脱落得残缺不齐。所幸的是,能见证王十万古驿的那棵古槐还在,能见证王十万老街昔日辉煌的马竹青老奶奶(103岁)还在。更令人欣赏的是,这里的居民热忱好客、质朴有情。那日我和我的朋友在街上每走一户,他们不是搬凳让座,就是泡茶递烟。有的还领你参观他家用红条石砌就的风火墙、老木架子屋和木板楼;有的还会领你进屋去看他家的老物件,以及今年的特大洪水淹到什么位置等。像住在街中部的彭奶奶,她和老伴今年都95岁了,她会如数家珍地向你介绍他家的五个儿女在外工作是如何如何的优秀,如何如何的有出息,令你没有一点陌生感。
王十万老街,与衡阳市的衡东县、湘潭市的湘潭县交界,故人们称这里是“鸡鸣三市”。的确,昔日每逢农历四、九赶集,三市的商贾和百姓,都会齐聚到这里,把一个本不大、并不宽的“丁”字形老街,塞得人欢马叫,热闹非凡。
那日我挨家挨户地察看,好像翻阅一本泛黄的老历书。那些以红砂岩条石铺就的台阶、台面,以及青砖砌就的山字墙垛,和那些用长木板拼凑的店门铺面、木柱斗拱、木楼翘檐等,似乎感觉到这里面隐含着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此繁衍生息、艰苦谋生的故事。我想,要是这些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街老巷老房子,能加以修缮,不就是很好的记住乡愁的旅游资源吗!
还有,令人放心不下的是老街上的那棵古槐树。它高15米,胸围3.5米,冠幅13米,树龄有660多年,为国家一级古树。原株洲县人民政府虽将此树列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但是一级古树没有得一级呵护。它周围(树蔸)被水泥路面、房屋砖块挤压得透不出气来,就说树干树枝,也是伤病累累。我想,要是当地有关部门向林业部门反映反映,找个“树博士”或是“树大夫”为古槐把把脉,问问诊,让它再活五百年,不是没有可能的。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街尾一个名叫“小伟土菜馆”用中餐。这里自然土菜鲜嫩可口,紫苏生姜煮河鱼更是活色生香。还有一道我多年未吃过的无矾、无任何添加剂的“红薯粉条”,纯正爽口,一碗不够,接着又叫店老板上了第二碗。大家边吃边聊,原来这红薯粉条是本镇“湖南利人健农产品开发公司”生产的。这“利人健”,是渌口区首批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该产品投入市场后,深受到广大消费者一致好评。今年,难怪该红薯粉条还获得渌口区优特农产品票选第一名呢!
(作者:马立明 65岁 天元区法院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