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不务正业”,可多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盛荣

    22日晚,刚从深圳赶回株洲老家的朱女士和两个姐姐大吵一架后,拨打晚报热线28829110称,老母亲过世后,在未经她允许的情况下,两位姐姐做主将房子给了妹妹,这让她心中很是“别扭”,希望晚报记者主持公道。后经记者协调,这四姐妹达成和解。(详见本报12月24日A10版报道)

    朱家四姐妹“分房记”,有怨有泪更有情。这类带着泥土味、露珠香、热乎气的新闻报道,近期本报已刊登过多篇,如:《担忧!饭店经营不善,老板“失联”了 反转!得知真相后,员工们竟然想入股》(详见本报11月18日A06报道)、《生母与继母争夺父亲房产 儿子心疼:我不要,你俩一人一半》(详见本报今年11月8日A09报道)……

    这些新闻报道中,在不影响新闻真实客观前提下,本报记者都深度参与进去了,或提供帮助,或协调双方。有人会问,记者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其实不然,这恰恰是新闻工作者在履行职责和使命、展现担当和情怀,也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48字方针”应有之义。

    “48字”方针中提出“引领导向”。何谓“引领导向”?就是要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就是要及时发出“主流声音”,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有“定音鼓”。而“朱家四姐妹‘分房记’”“儿子心疼生母与继母”这类报道,就展现了难得的亲情,化解了分歧;“老板‘失联’反转”报道,则展现了劳资双方难得的人情味,更是弘扬了可贵的诚信品格。

    当然,上述报道只是本报记者传递温暖、促进和谐的一个侧面。在更大范畴内,报道、传播社会正能量,本报及本报记者更从未缺位——解读大民生政策、助学助残助困、举办社区嘉年华……

    审视当下,随着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崛起,“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体新时代来临了。但是,我们相信,在株洲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认真坚持以“48字”为“航标”,定能讲好株洲故事,传播株洲好声音,更好地助力株洲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