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记账本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魏亮

    母亲有记账的习惯,这些年来记账本足有近百本,年代久远的,已发黄……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有每天记账的习惯。我父亲不管钱,母亲是家里的财政大臣。

    我小时候,全家住在面积不到三十平方米的筒子楼里。一家人都靠父亲五十多块的月工资过日子,还要赡养年迈的奶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维持生活,一天全家买菜仅用不到两元钱。母亲的经验是节流,每花一分钱,都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

    而今,我早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娶妻生子,还买了房,并有了小积蓄。家里日子也比以前好过多了,今年中秋节,我买了月饼和水果去看望父母,并塞了两千元钱红包给母亲。我想父母劳累一辈子,应该享享清福了。

    哪知,母亲不要红包,塞给我。我再给,她再拦。母亲态度坚决,我也没办法,只好收回红包。

    “你爸现有三千元的退休金,我也有农村六百元的养老金。老了,呷得好多啰。花不了什么钱,我和你爸但求无病痛!”随后,母亲拿出一个黑皮笔记本,只见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每天的开销:10月10日,30斤米一袋72元、油十斤90元、盐十包20元……这就是母亲的习惯,记账的习惯。

    我继续翻看着,“9月6日,买衬衣一件,二十元……”我劝母亲,衣服要买好的。母亲说,“我以前过过苦日子,喜欢穿布料衣,耐穿,花钱少。”我听了母亲的解释,知道她朴素的习惯,很难更改。

    我仔细翻看着母亲近几月的账本,发现有支出,还有收入:10月26日酸菜收入20元,10月28日卖小菜收入62元。我说,您还去卖菜干嘛?该享清福了。母亲说:“种点菜锻炼身体,吃不完,浪费怪可惜,就上街去卖。”

    母亲的账本,几十年如一日,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的变化。它无声记录了曾经清苦的日子,也记录了母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品格。我仔细翻看这些曾经的账本,眼泪早已浸润眼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