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将推广AED纳入民生工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蒋胜金

    在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郑毅、高洋、廖蓓蓓、安保明共同提交了《在公共场所安装AED开展PAD(公众电除颤)计划,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生命》的提案。记者获悉,市红十字会已筹资购置两台AED,并在神农大剧院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投入使用。(详见本报12月23日A03版报道)

    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自动除颤仪,被称为“救命神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病人在55万人左右,绝大多数是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如果在公共场所安装了足够的AED,很多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命就能得到挽回。数据显示,在一两分钟内对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电击除颤,急救成功率高达90%。但现实是,目前全国范围内,AED的安装量都不容乐观。据报道,美国AED配置达到317台/10万人,日本达到235台/10万人,而我国目前只有0.2台/10万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公共场所配置包括AED在内的急救设备、设施,是贯彻落实这项战略的应有之义。在政协委员的推动下,我市已经配备了至少两台,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视。但对于实际需求而言,数量还远远不够。进一步增加配置,势在必行。而由于目前尚缺乏硬性规定,这项工作的推进面临诸多困境。因此,笔者建议,不妨将这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由政府主动担当统筹推进,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尽快让AED数量与株洲市人口数量相匹配。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当前,随着公众急救意识的提升,加上时不时有典型的猝死案例引发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在配置AED方面加快了步伐。譬如:南京市拟于2020年布置1000台;浙江永康市近期在原有14台的基础上,新增了17台……

    此外,在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也呼之欲出。12月23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四审稿明确,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在此大背景下,我市如能将“在公共场所配置AED”作为民生工程推进,相信既可为市民的生命健康增加一层安全保障,也必将为文明城市的形象增添新的光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