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上驾校” 能学到什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御,在古代很重要的一层意思即指驾车,是周代贵族子弟必修课目或者说必备技能。根据《周礼》记载,保氏教授国子以六艺,其中一艺就是“五驭”。

    在周代,上至贵族子弟,下至乡民百姓,学习驾车可谓非常普遍,车技高超者甚至可以获得荐举资格和较高礼遇。

    先秦诸子典籍中还记载了三则学御故事,分别为《列子》的“造父学御”、《韩非子》的“赵襄子学御”、《吕氏春秋》的“尹儒学御”。其中,“造父学御”的情节最为完整,堪称先秦版“上驾校”故事。

    传说,造父为周穆王的御用驾驶员,驾驶技术精湛,曾作为主驾载着周穆王西登昆仑。《列子》的记载大致如下:

    造父在泰豆那里虚心学车,三年过后泰豆却没有教他丝毫的驾驶技术。造父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比之前更加恭敬谦虚,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驾校教练”。不过,泰豆并没有急于让他直接上车,而是要他观察自己在梅花桩上演示的步法并勤加练习。三天后,造父就掌握了其中要领。

    泰豆赞其领悟神速,接着才告知驾车要领:驾车跟走桩“得之于足,应之于心”的道理相通,一定要“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使内心平和淡定,做到人车合一、人马合一、车马合一,即便奔走山谷之间也如履平地一般。

    (摘自《福州晚报》)

    七荤八素到底是几荤几素?

    人们常说这样的话,这两天事情太多,搞得我七荤八素的。

    七荤八素,是一个俗语。它为什么和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头昏脑胀、乱七八糟联系在一起了呢?那就要先说说七荤八素究竟是哪七荤哪八素。

    从传统上讲,中国人摆席,讲究要吃“七荤八素”。但其实应该是“七素八荤”,为了读起来平仄顺滑,朗朗上口,以及满足人们先说七后说八的习惯(比如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素八荤”就演变成了“七荤八素”。

    “八荤”就是“八珍”的意思,代表宫廷荤食体系,具体所指因时而变,有“山八珍”“海八珍”之说,即通常所说的“山珍海味”。总之,就是特别好吃的动物性菜品,至于究竟是什么,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至于“七素”,多出于民间,一般指青菜、萝卜、番薯、芋头、南瓜、蘑菇、豆腐。

    为何七荤八素有晕头转向的意思?在古代,贵族吃肉,百姓吃素,由于财力原因,一般也不会搞混。所以若把七荤八素混在一起,那就有乱了规矩和体统的意思,演变到后来,就是如今的词义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