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工业基地到中国动力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记者 伍靖雯 通讯员 谭小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株洲工业7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推动株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身影。

    昨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第六场。市工信局负责人就我市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总体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动力谷建设成就进行新闻发布。

    诞生中国工业史上290多项第一

    70年来,株洲工业先后创造了工业体系建设的“株洲速度”、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的“株洲经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株洲模式”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株洲气魄”,实现了从中国老工业基地到中国动力谷的华丽转身,形成了以轨道交通 、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为支撑,陶瓷、服饰两大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昂首迈向加快建设“一谷三区”、奋力开启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

    目前入驻株洲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制造业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达70多家,本地轨道交通、陶瓷、硬质合金等优势产品畅销全球。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企业在海外并购企业15家,一大批高端装备沿着“一带一路”的脚步走向全球。

    70年来,株洲先后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290多项第一,拥有亚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制基地和硬质合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制基地,涌现了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国首台纯电动智能客车、全国首列中低速磁浮列车等一大批高端装备,为“复兴号”、AG600大型水陆飞机等大国重器贡献了株洲力量。

    截至目前,株洲工业领域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0多项,获得国省科技奖励近300项,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7家。去年,株洲工业专利授权达4983件,是1990年累计总量的146倍。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成为全省首个突破3%的地市州。

    中国动力谷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面对产业转型的历史重任,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重大战略。全市工业战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制造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株洲工业阔步迈上了产业发展的“智”高点,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动力谷,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2013年,全市工业产值首破3000亿关口,企业利润迈上百亿台阶。2016年,工业稳增长、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获国务院通报表彰。2018年,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增长16%。6年来,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主营收入、工业税收、企业利润分别增长了1.5倍、1.7倍、1.9倍、2.3倍,工业发展韧劲十足、活力迸发。

    2018年,随着株冶集团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冶炼炉——基夫赛特炉正式熄火关停,清水塘搬迁取得圆满成功。6年来,我市累计关闭近2000家企业,直接影响工业产值700多亿元,对工业稳增长带来空前压力,但株洲产业转型有阵痛、无振荡,新旧动能接替有序,稳的基础进一步夯实。2018年,全市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占比达到44%、25%,较2012年分别上升了13个%、9%。

    截至目前,株洲获批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国家专项22个,入选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指导目录17个,获批国家高端装备首台套技术认定29个,138家中小企业成长为全省工业“小巨人”。2018年,全市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的集群度分别达到75%、45%、40%,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12%、15%、10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