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民主 68岁 株洲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回想起上世纪70年代,自己在浏阳的知青岁月,姐姐弟弟给我写过多封信,他们代表父母给我写家书,让我注意身体、勤奋劳动,也会说起在浏阳下乡的株洲知识青年都回来了,问我何时能回株洲。

    其实“家书”就是传统文化、纸质文化,是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往来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载体。家书属于私密性文字,本不给外人看的。有着只是牵肠挂肚的殷殷关切,温情脉脉的娓娓絮语,以及饱历沧桑的人生感悟……现在随着电子产品的诞生和流行,家书慢慢被淹没了,年轻人很多不理解写家书,其实没有写过或读过家书,你是很难理解人的真性情,也不会了解人的最深刻、最平实的人生哲学的真义之所在。

    我读小学的时候,作为医生的妈妈去乡下支援农村医疗队了,记忆里她有一年的时间不在家,爸爸就组织我们兄妹几个写信给妈妈,每人写几句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然后还做一些折纸、手工放在信封里一起寄过去,等妈妈回信的时候,爸爸就读给我们听,内容多是一些生活上的关照和学习上的鼓励。后来大一些时,我们与台湾地区可以通信了,生活在台湾的一位远房姑姑也给我父亲写过家书,因为这位姑姑不怎么识字,她的家书都是委托台湾丈夫写的,那是我见过最具传统味的家书,字是从右写到左,竖着写,像“民国”时期的文本,信里我们交流生活,我还寄了自己收集的邮票给她。

    现在我作为母亲,在儿子成年时,也写了一封家书给他,当作是一份成年礼。因为孩子很喜欢,所以在我哥哥、弟弟的孩子成年时,我也分别给他们写了家书,内容多是为他们的学习鼓劲,以过来人的角度讲了些未来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在的孩子见识都很广,他们很不屑老生常谈的说教,但这种带着亲情、温度、私人化的语言形式,他们却很能接受,像平等的聊天一样。

    我没有写过家书,但小时候在老家看过爷爷奶奶写给爸爸、伯伯的家书,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他们至今都把那些信保存得很好,伯伯说那是父母对子女的牵挂。

    现在我经常往返日本、印度等地出差,每回飞机起落前后都要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他们也会发天气预报的信息给我,看到当地相关的新闻也通过微信发给我,叮嘱我注意安全。

    现代信息传递形式多种多样,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些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老年人,他们通过这些媒介传递着牵挂和关心,所以我认为家书也有了不同的形式,短信,微信,语音,视频,它们拉近了游子与家的距离,家书也不再仅仅是一封信,我对家书有了新的理解,就是来自家里的消息,即使只是一句“起床了吗?要记得吃早饭。”也有家庭的温度。

    尹青 33岁

    荷塘区华帝小区

    主持人:凌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时战火连天,一封家书自是千金不换,一封家书带来的是家人的牵挂,亲人的关怀,慰藉了因战争而疮痍的心。而如今,战火已熄,鼓声已远,家书对于现时的我们又代表着什么?

    近日,株洲晚报启动“微家书”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许多读者通过微信投稿,发来了自己的家书,这期茶话会,我们也来聊聊记忆里的家书,和你对家书背后承载的文化看法。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