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智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浸润使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文明密码。中华文明上下数千年,中国汉字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字,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依然可以读懂先秦的古籍,在时空的长廊里,在生命的轮回中,与先贤对话,走入浩瀚的书法海洋,去品味那无尽的书法智慧。

    书法中的智慧,可谓俯拾皆是。书法的精髓,其实就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一切之变,都是线条之变,并由此延伸出“墨色”、“节奏”、“主次”等万般变化,成就无尽的书法艺术之美。书法线条的书写技法,古人统称“笔势”,崔瑗在《草势》中指出了对书法之“势”的理解:“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可见这种书法之“势”,也是对自然万物之势的意化,所谓“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等等,都是自然万物之势在书法中的意象。书法通篇的势,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终其一生,都在“蓄势”、“运势”、“借势”。

    书法中还有避让的智慧。友爱礼让,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写字如做人,一个字往往由几个部分组成,避让才能换来字的整体美观,而从书法的避让原则学会礼让他人,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在古代,无论是入座吃饭、交谈走路,都要让长辈在先,晚辈避让在后,从古到今,这一中华礼仪在书法创作中得到完美演绎。在自然界,大树旁边必有小树,大山周围必有小山,天地同理。毛泽东、张旭、怀素等人在书法创作上将此做到了极致,在毛泽东书法作品《长征》中,“索”字就躲在“铁”字的边上,几乎看不到,其实在书法创作中,谁读懂了这一点,谁的作品就会灵动多姿。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尊长之分,如写字一样,要懂得谦让、避让。书法还讲求藏锋,也提示了我们:人生不可太露锋芒。

    而书法的构图美学,也是这个道理,主要以“黄金分割”来确定整幅作品重点,“黄金分割”本是一个数学模型,后来被引入摄影界。摄影最讲求“黄金分割”,书法同理,尤其是绘画作品,更是如此。作品中,位于黄金分割区域的要素应该是最重要的。对于大量布白的作品,核心部分一定要在黄金分割区域内,增加视觉美感和冲击力。人生如棋,布局谋篇异常重要,书法的布局一如人生之规划,把最优秀的地方呈现出来。

    书法除展现线条之美外,更是附着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只有饱含情感的作品才是鲜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艺术感染力的。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惠风和畅、少长云集,美酒飘香,故文思泉涌,超常规发挥,成就书史上一座永难逾越的高峰,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从毛泽东的作品《西江月·井冈山》中,也可看出毛泽东当时在一场大胜仗后的那种愉悦与豪迈。书法讲求的情感、气息,其实切合了人生的“精气神”三元,是谓风神而超迈。

    书法作品的品位,更源于字外功夫读书。读书与写字,不可偏废。书法家如果只停留在写字的技术层面,作品便失去生命。苏东坡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读书不决定写字技能的好坏,却影响书写者创作品位的高低。读书怡情,读书养志,喜爱阅读的人,有一种独有的风韵,古人云:字如其人,人正则字正,就是这个道理。不读书,字自然就“俗气”,黄庭坚曾提出“俗”为书法学习中第一病。他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钟繇、王羲之,只是俗人耳。善读书、写好字,才是文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