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地不懒 土地确“亲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人之于土地,就要看你去怎样面对它。如果你付出一份耕耘,定会得到一份收获。正如我们父辈常说:“人勤地不懒”。

    退休后,我和妻子为了晒点太阳,补补钙,增强体质,于是在妹夫家开辟了一个“常来菜园”。2018年年初,我和妻子在菜园里种植丝瓜、苦瓜、蕹菜、茄子、芋头、花生和红薯等。一年下来,蔬菜基本上不要买。碰到吃不完时,还会分送给朋友。当然,一年下来也不知出了多少汗,费了多少力,烧了多少汽油(因要开车去)。但是,我们乐在其中。我曾撰句说:“老来种菜不为钱,健体健心乐似仙”。

    2018年,雨水虽不均,但仍算是个丰年。像我们种植的花生,可说粒粒饱满,晒干后也有好几斤;种的红薯,平均有二三斤一蔸,最大的一个,有五斤多;种的芋头,足有十多斤一蔸。而这些被挖出的芋头,正对现了我原创作的一首打油诗——《咏芋头》:“圆圆芋头早春栽,片片绿叶映画台。泼墨施丹写倩影,更期秋后抱崽来。”

    劳动中,我们还觉得土地很“亲人”。这种“亲人”,怕是与我们从小跟着父母风里雨里、泥里土里讨生活有关。像我小时候,天天就跟着姐姐看牛、扯猪草,没有离开过土地;上山砍柴,下塘摸鱼,也没有离不开过土地;稍大,扯秧插田、扮禾收割,乃至修塘整坝,更是没有离不开过土地。只是成年后,参加了工作,进了城,就远离了它,而且一别就是几十年。这种“亲”,当然也就疏远了。现在好了,退休了,当我们重新拾起锄头耙头、扁担撮箕走近土地时,这种亲切感,不言而喻……

    为了培养下一代和下下代这种情感,每年的寒暑假,只要女儿带着她的两个小孩回株洲,我们就会领着她们去“常来菜园”体验生活,认识土地,亲近土地。同时教她们识别什么萝卜、白菜?什么是葱、蒜?什么红薯、芋头和花生等。这一课,我认为很必要。因为如今的校园里没有了,课本上就更不见。当然,孩子们也乐意去。如今我的两个小孙子,不但对身边的蔬菜叫得出名字,而且还惊奇地发现,原来她们父母每天去超市里买回的这些蔬菜,都是从这土地里长出来的!

    去“常来菜园”,已经成了定例。要是暑期,儿孙们不但乐意和我们一块去采蔬,而且还可以在菜园里捉蜻蜒、追蝴蝶,抓蚱蜢、捕害虫,俨然进了一个植物园。记得2017年冬,我们种的萝卜,大的有五六斤一个,长约有三四十公分。我叫她们姊妹去拔,她们拔呀拔,就是拔不出。于是我叫小孙子握住萝卜苗,大孙子扯住妹妹的衣,我又扯住大孙子的衣,真真实实地上演了一出“小白兔拔萝卜”的情感剧,弄得我们祖孙三代,个个乐开了怀!这还不够,两个小精灵在比她们还高的芥菜行里,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常来菜园,也一时沸腾起来,简直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玩久了,她们的身上、鞋子上,不免沾满些泥土。她妈呵斥要注意。我说,不要紧,就要让她们多沾点泥土气。

    (作者:马立明 66岁 天元区大湖塘社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