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位知青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旧时光

    ●画面一:

    辣椒煮水,能吃两碗饭

    十六七岁的年龄,正是长身体、能吃能喝又能睡的时候。开饭时,人不分男女,饭不分干稀,抢过来塞进嘴里就是胜利。“没有油,半斤米吃完2小时又饿了。干辣椒粉开汤,就能吃两碗饭。”知青王金辉说,当年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吃土豆、红薯、腌酸菜,最高级的菜无疑是肉。当年,他负责知青点的采购,肉票十分珍贵,每次排队买肉要凌晨开始排队,等到5、6点才杀猪分肉,去晚了就没有了。

    知青岁月,作为青春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与当下叛逆、索取、个性的青春相比,是守序、付出、集体的。在那个纯粹的年代,无数少年把青春毫无保留地交给一片陌生土地。

    离开40多年后,近日,22名知青再次回到渌口区均坝村这片土地,找寻当年的汗水和足迹,还有曾经最好的自己……

    再见老乡

    一句“回家”

    故地重游

    ●画面二:

    又苦又累的烧窑活

    知青干农活,春茶、双抢、秋收一个都不能少。对于男知青来说,他们印象最深的是烧砖窑,最苦最累,但工分高、烧窑那天还有肉吃。“那时都是实心砖,装满土坯后就点火烧窑。装窑时一次背二十几块、共重百余斤的土坯出入砖窑。”知青彭师傅称,背一天窑,浑身上下都是煤灰,如黑人一般。收工后,最舒服的是跳入水缸中洗个热水澡,如今温泉浴、桑拿浴,但都无法和插队时的水缸浴相比。

    感受乡村新变

    虽然在心里已经一次次描绘过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当花甲之年的知青们踏上这片被怀念40年的热土时,还是被这里的一切所感动。宽阔的通村通组道路,干净优美的村庄,一幅充满现代乡村气息的画卷呈现在他们眼前。

    均坝村非常重视知青“回家”之旅,为这次活动作了精心安排:组织座谈会,在村部电子屏幕上打上“欢迎知青回家”标语,还特地播放上世纪70年代歌曲,带领知青参观村部,请他们品尝家乡风味菜肴。“当年我6、7岁,有两个知青在我家住了一阵,现在脑海里还有堂屋堆着被子、桶子的画面。”均坝村村主任张觉飞回忆道。

    均坝村村支书张伏强说,这些知青曾经为村里付出过汗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知青朋友们再为村发展出谋划策,把均坝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想为村里引进一个农业项目,如果成功,老乡们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增加经济收入。”李波说,这些年知青们在各自领域都有一些成绩和积累,希望知青朋友们为均坝村发展出谋划策。

    ●画面三:

    冬天看场露天电影

    看场露天电影,是当时知青们重要的文化生活。知青胡阿姨说,有次寒冬之夜,她和几位知青走了2个小时才看上,“天寒地冻,我们站在广场上冻得清水鼻涕直淌,但为了看等了几个月的《南征北战》只能忍着。”胡阿姨说,放映机上影片带子发出的“咔咔”响声和观众庆祝解放军打胜仗的欢叫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赵帅帅 文/图)

    勾起浓浓乡愁

    彭龙江是这次重返第二故乡的发起人之一。“我喜欢晚上去湘江风光带散步,经常会遇到知青,一来二去,一些人就联系上了。”去年一次知青聚会,彭龙江建议,回到当年留下青葱岁月的地方看看,去看看当年的老乡。在他心里,没有那几年吃苦锻炼的岁月,就没有现在的他们,要感谢那个地方和那段时间。彭龙江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为了让在均坝村插队28名知青全部聚齐,大家使出浑身解数寻找联络,终于,22位知青参加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回去。这些平均年龄62岁的知青们,十分重视这次“回家”之行,专门成立筹委会,知青李波还先期前往洽谈,并组织大家为均坝村村民们送上100箱营养牛奶。李波说,那时候缺粮食没菜吃,老乡们都会从自留地上拔菜给他们,“只要到老乡家去吃饭,少不了一个鸡蛋”。

    回到均坝村,大家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当时的知青点。上山的泥泞小路变成水泥车道,山腰上,红砖青瓦的房屋还在,可惜里面无人居住,生锈的铁门显得有些破落。“房子是知青们自己搭的,花了大半年时间建好。”看着房屋,61岁的知青王金辉感慨,当年到村上,一开始没有房子住,是老乡腾房子给他们住,直到知青点建好后他们才搬走。

    年过六旬的他们红了眼眶

    冬日早上,在市规划展览馆前坪的集结点,从市区四面八方赶来的知青们,一脸兴奋地坐上车,开启了“回家”之旅。

    43年前,来自市区各大厂矿子弟的他们,去往了均坝村(原快山大队)做插队知青。光阴似箭,他们有些匆匆一别从未见面,但坐在车上,大家伙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却又幸福的昨天。车厢里,知青们相互诉说着多年不见的情怀。约40分钟车程,载着知青们的大巴驶入均坝村。原本低语的车厢,顿时热闹起来。“看,这是橘园”“路还在,上坡就是知青点”“变化太大了”大家纷纷站起来,指着窗外,对着陌生又熟悉的环境,十分激动。

    车子抵达新建的村部,等待的村民们立刻放响喜庆的鞭炮。知青们下车后,纷纷与自己相识的乡亲握手、聊天。84岁的何仁辉,是当年村里带领知青的队长,他怎么也想不到,当时在村里插队的“孩子们”都回来看他了。几十年过去了,老人还是一眼认出了知青徐广莲。让人动容的是,老人开口就亲切地喊她“小徐”,62岁的徐广莲瞬间红了眼眶。“这么多年变化很大,何队长居然还认识我。”徐广莲说,刚插队时,大家才十七八岁,还是学生,什么也不会,队长和老乡们就手把手教他们插秧、割稻、种橘,遇到重活累活都会帮忙分担。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