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等刊物 聚焦石峰区“火车头精神”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井墈社区建起了全市首家社区博物馆,承载居民们的工业记忆与情怀 记者 李卉 摄

    奋勇争先、不断超越的“火车头精神”,是我市一张闪亮的精神名片。作为“火车头精神”的发源地,石峰区近年来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丰富“火车头精神”的时代内涵。近日,《半月谈》(2018第24期)、《瞭望新闻周刊》(2018第51期),纷纷聚焦石峰区基层党建的“火车头精神”。

    《半月谈》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的重要党刊,《瞭望新闻周刊》也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

    老工业区转型升级

    党建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在转型升级发展大背景下,老工业区石峰区面临党建新挑战。石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军介绍,石峰区清水塘曾聚集了数百家冶炼化工企业,产能落后、污染严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市启动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随着企业破产改制,大量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原来的‘企业办社会’模式不复存在,物业管理、市场经营、矛盾调处等城市基层治理领域逐渐出现新的现实难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基层组织职能、基层阵地保障等也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李军说。

    与此同时,在治污攻坚以及改革转型中,石峰区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问题愈发凸显。据统计,石峰区“两新”组织265家,建立党组织的一度仅148家。此外,42家非公企业、18家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因为空壳、党员人数少于3人或长期不开展活动而被撤销。

    “党建+”促转型

    清水塘片区工业产能全面关停退出

    数万工人转岗、数百企业关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复制,一个又一个难题如何攻克?采访中,参与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治污攻坚战的干部纷纷感叹,啃下“硬骨头”,关键得益于“党旗飘在楼栋间,党员冲在第一线”。

    在这场攻坚战中,关停搬迁指挥部里建起了党支部,党旗插到项目一线上,优秀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处处体现。有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干部承担起重要业务工作,压力巨大还受到过人身威胁,但他没有放弃,最终获得企业负责人的理解;还有党员干部,为了配合企业时间,多次牺牲节假日,甚至一次次拖延手术时间;企业党员的担当精神也让人动容,他们不纠结补偿款多少,主动关停为项目建设让路。截至2018年12月30日,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产能全面关停退出。

    “社区有了新面貌,百姓有了新生活,基层组织有了新气象。”井墈社区党委书记江泓介绍,井墈社区是典型的国有工矿老旧社区,随着企业关停,居民心中归属感流失、小区基础设施也日益陈旧。近年来,社区党委通过争取上级支持、自筹解决等方式,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推动社区全面提质改造,还以企业文化、荣誉与老设备、物件为主要内容,建起全市首家社区博物馆,承载居民们的记忆与情怀。

    (记者 李卉 通讯员 朱晖 谭洪汀)

    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

    构建“大党建”格局

    石峰区委书记张建勇介绍,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区委决定高扬“火车头精神”,强化党建引领,推动转型发展,通过三级联动,构建“大党建”格局。

    针对基层党建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石峰区建立区级干部联系点制度。每个街道、社区(村)都安排一名区级干部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在此基础上,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辖区内国有企业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区(村)党组织负责人、“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共同成立“大工委”。

    社区则采用“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模式成立“大党委”,由联点的党员县级领导担任“大党委”第一书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议事决策例会制度,社区民警、驻地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网格小区或楼宇等方面的党员负责人定期协商议事,让“大党委”与社区群众的冷暖密切相连。

    本季度做了什么工作、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工作成效、有什么不足之处、有什么工作计划,从2017年开始,石峰区每季度召开考核讲评会已成惯例,区直部门、街道、社区(村)党组织书记都要走上讲台,列成绩、找差距、谈做法。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