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茶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作者:晏伯承 63岁 荷塘区天润天城小区)

    深秋时节,油茶飘香。早些时日还是清一色的油茶果,或许是受到了生物钟的呼唤,转眼间变得一个个果皮发亮,红皮果红中带黄,青皮果青中带白,果皮上茸毛脱落,少数还出现裂口,裸露出一颗颗油光发亮、形态或圆或扁的果仁……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油茶果成熟了,可以开摘了。

    油茶果的成熟期,有“寒露籽”与“霜降籽”之分。“寒露籽”树冠较小,叶细而密,果实在寒露边成熟。而“霜降籽”则树冠较大,叶粗而稀,果实成熟期在霜降后。老家农村的油茶品种多为“霜降籽”,故一般在霜降前后几天开园采摘。过早的话,果实含水量高,出油率低,影响收成;太迟的话,则果球爆裂,果仁脱落,造成损失。

    乡下人称摘茶籽为“捡茶籽”。一个“捡”字,写满故事。

    捡茶籽有讲究。记得老母亲多次说过,山上的油茶果是山神爷赐予的“神仙果”,什么时候都不能得罪山神爷。童年时的我懵懵懂懂,母亲说什么我都会扯起耳朵听,也许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在每年上山捡茶籽时,母亲都会在进山的路口点上几炷香,洒上几滴酒,口中还喃喃自语地说着什么。见母亲那副虔诚的模样,她是在感恩山神爷,是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捡茶籽是项体力活也是项危险活。好多油茶籽树都生长在灌木丛中,荆棘遍地,险象环生,稍不留神就会“挂彩”。还有,茶树上的那些毛虫灰落到身上会特别痒,用手去抠会抠出一圈圈红籽籽来。因此,上山前,务必做好充分的防护准备。将清洗干净的旧衣旧裤穿上,戴上帽子,把自己包装得严严实实,然后携带篓子、箩筐、赶路棍等行头,俨然一个全副武装、奔赴战场的壮士。

    虽然“武装到了牙齿”,但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意外。在我的记忆中,就曾遭遇过惊魂的一幕。有一年随母亲上山捡茶籽。母亲在一棵稍大一点的树上捡,我则在旁边一棵稍微低矮的树上捡。不晓得几个时辰触碰到了挂在树枝上的一个马蜂窝。顿时,蜂巢里的上百只马蜂倾巢而出,带着“嗡嗡嗡”的轰鸣声向我扑来。我吓得一声尖叫。母亲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按倒在地,同时迅即折断一根树枝驱赶蜂群。经历过一场“人蜂大战”后,我虽然有惊无险,但母亲却被马蜂蜇伤多处,脑壳上、脸上、手上鼓起了几个大肉疱。那时长个什么疱疖的也没有条件看医生,用乡里话说就是“有钱钱挡,没钱命挡”,再难受母亲也只能咬着牙硬挺着。万幸的是,这窝马蜂不是毒蜂,一个多星期后,母亲身上的那些伤痕才慢慢痊愈。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母亲也早已作古了,但母亲舍身护子的那个瞬间、那番壮举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油茶树生长特性有点与“众”不同。它是典型的“抱子怀胎”的植物。果实刚采收不久,便会再度开花。一朵朵镶嵌着洁白的花瓣、淡黄的花蕊的茶花竞相绽放,引来无数的蜜蜂在上面采蜜、嬉戏,树枝上鸟儿驻足观战,好一幅花、鸟、虫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画面,美不胜收。微风吹拂,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说起捡茶籽,还能勾起许多尘封的记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些地方在油茶果收摘中还曾出现过一些乱象。尤其是在一些边界地带的插花地,少数村民“煮饭等水不干”,在油茶果还未充分成熟时就进山采摘。个别地方甚至还发生过一些哄抢、械斗事件。为了维护油茶收摘的正常秩序,相关的地方政府想了许多办法,如建立边界地带联席会议制度、出动宣传车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统一确定开园时间、对违规村民进行重罚等。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油茶采摘秩序得以恢复正常。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