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为何选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开国大典定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但是,地点选在何处?

    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要举行阅兵式,所以在选择地点上,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有阅兵场地。当时,有两个地点可供选择。一是西苑机场。这一地点有利的方面是这里曾经举行过欢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入北平的阅兵式,场地开阔,距离市区远,不影响市内交通;不利的方面是,这里距离市区较远,群众往来不方便,在这里举行大型阅兵式,需要建造一座检阅台,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资金。二是天安门广场。这里有天安门城楼,是现成的检阅台。它位于市中心,群众往来方便。它的缺点在于,阅兵场地狭小,并且还要影响市内交通。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将这两个地方都报给了中央,供中央选择。周恩来经过再三考虑,最后确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可是,当时的天安门广场,杂草丛生,需要清理。天安门城楼,也很破旧,需要装修粉刷。这些工作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才能争取在10月1日按期举行开国大典。北京市政府向各界发出号召,动员人们清运垃圾。

    当时,要装修天安门城楼,却不那么简单容易了。大会筹委会把这一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部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文工团的舞美队。后来,舞美队一名叫苏凡的人,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两位日本人。这两个日本人,一个叫作肖野,另一个叫森茂,都是美术专科学校学生。

    这两位日本人把天安门城楼装饰得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充满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他们在天安门城楼的10根廊柱中间,挂上8盏大红灯笼。由于每盏灯笼都很大,所以只能在天安门城楼上临时制作。于是,他们请来了扎灯老艺人。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赶在大典前一天完工。

    天安门城楼粉刷一新后,悬挂了毛泽东的画像,并且书写了两条标语。这两条标语,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标语的书写者是钟灵。

    最难做的事情,要算旗杆的设计与安置。为了安装旗杆,当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石板地上建了一个3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墩,中间竖了一根22米高的铁管,这就是旗杆。随后,北京市建设局的同志,又在天安门城楼西南角安装了一个电动按钮。然后用电线将它和旗杆基座里的总开关与计时器连起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当时采用了双电源供电。(摘自老年生活报)

    马叙伦与“国庆日”

    10月1日是怎么被定为“国庆日”的呢?

    最早提出的是政协委员马叙伦。开国大典之后,1949年 10月9日,在中国政协会议第一次全国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 10月 1日定为国庆日。 ”

    经过讨论,该会议通过 “请政府明年确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1949年 12月 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并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自此,10月1日成为我国的国庆日。

    (摘自老年生活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