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这些企业有何成功秘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人才强,则公司强。”这是成功企业的共识。

    求才若渴的共识下,到底要拿怎样的红包“吸引人才”?如何做到“才尽其用”?这是每个企业的必答题。

    前日,记者走访本地三家企业,看他们如何规避非一线城市的局限,让人才愿意来、用得好、留得住。

    中车

    株机

    以产业优势集聚高端人才

    9月12日-15日,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由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机”)研制的中国商用磁浮2.0版列车一经亮相,就引来众人关注。这也让中车株机磁浮系统研究所工程师邓江明博士开心不已,“来株机做磁浮,没错!”

    2015年,邓江明从中南大学交通信息工程机控制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原计划到中车株机跟随刘友梅院士做博士后的课题,然而来此之后,他就决定留下。“株机的技术平台太好了,也愿意让我们在磁悬浮领域干一番大事业。”邓江明介绍,磁悬浮技术的研发周期长、经费投入大,企业望而却步的情况多。但他加入株机后就发现,公司对这一块的信心和投入是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目前,邓江明在中车株机负责磁悬浮前沿技术探索、方案设计等工作,虽然经常要加班应对各项测试,但他不仅没有怨言,反而流露出兴奋和自豪感。

    “企业如何吸引人才?‘情投意合’是关键。”中车株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唯有这样方能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近年来,公司凭借国际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不断吸引高端人才加盟。

    “要使株机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人才的持续引进是重中之重。”上述负责人介绍,中车株机的目标是搭建一个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此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针对硕士及以上学位,以及清华、北大等高校毕业生制定更高标准的薪酬福利政策。

    2015年以来,中车株机已引进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其中多名博士正在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

    除了依靠产业优势吸引,中车株机还依托重点项目拉动人才引进。针对“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公司重点招聘沿线国家在华的技术类留学生。近3年来,公司已招聘4名外籍在华留学硕士,同时还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学校人才,确保满足公司国际项目执行和国际市场开拓需求。

    608所

    专职总师制度

    破体制机制之“冰”

    技术型人才在企业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有了一定成绩就被提拔为行政干部,但却要面对繁杂甚至并不擅长的行政事务,耽搁了研究;但若是没有“高管”身份加持,本人的地位、话语权和资源掌握量,也难以支撑其在科研一线深度探索,甚至要面对“外行领导内行”等境遇,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发挥容易受限、受挫。

    企业同样尴尬。引进一个高端人才本就不易,技术领军人才更难培养,如果让他们长期被行政事务消耗,无异于浪费宝贵的人才资源,更不利于企业发展。但如果不提拔,也难以体现对其重视程度。

    如何破题?608所给出了示范性答案。“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内部晋升渠道过于单一。”608所人力资源部部长赵志刚分析。为此,今年初,608所试点启动型号总设计师专职化工作,在原来单一的行政职务晋升渠道上,扩充了技术人才晋升渠道。

    具体来说,技术人才晋升渠道内,设立型号专职总设计师等系列职务,岗位待遇调高半级,但不再参与行政事务。脱离行政,不代表与资源脱节。整个型号研发的资源调动、内部考核权利不变。这改变了过去科研需要依附行政力量的机制沉疴。

    另一方面,行政系统往往意味着“资历”,而技术人才晋升渠道更彰显“实力”。此次改革实行竞聘制度,608所内就有两位青年人才从科级岗位跃升至处级待遇,这也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也不影响优秀人才今后再进入行政岗位,避免了辛苦培养的人才流失的风险。

    事实证明,一个优秀的体制机制,在提高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激发企业活力上大有裨益。2015年以来,608所共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311名,双一流高校本科生34名,培养博士1名。

    联诚

    集团

    从尊重员工开始,塑造“联诚”品牌

    极少见企业发展宗旨的第一句就是“回报员工”。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诚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不仅仅是为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也成为了联诚集团树立良好的“联诚”品牌形象,留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往往需要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待遇福利、晋升空间、生活等方面关心关注员工的感受。

    为此,联诚集团创建了许多高层与员工的交流渠道,方便管理层了解员工的想法。例如,公司会通过面谈、问卷等方式,鼓励所有人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许多公司也建立了类似制度,但关键在于后续的跟进,不能收了意见,就不闻不问。”该负责人介绍,联诚的独到之处在于,公司鼓励员工拿出主人翁精神,可以提看法,更可以讲要求。这也让员工切实感受到高层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

    比如,曾有员工表示,希望能多接受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如今,联诚集团定期收集员工培训需求并落实,去年就投入了400多万元培训教育经费。近年来的这项费用保持在员工工资总额的2.5%,是国家规定占比区间内的最高值。

    在留住人才方面,联诚集团一直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般企业为员工购买的都是“五险一金”,但联诚集团的3300多名正式员工,却都享有“七险二金”,增加项包括家庭财产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和企业年金。

    这笔费用不菲,但却能全方位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可以安心关注事业。比如,此前有员工家里发生火灾,就通过公司购买的家庭财产险获得理赔。

    这些人性化的制度,让联诚集团的非期望性员工流失率,长期保持在3%的低值。近3年,公司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231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30人,本科生198人,

    “抢人大战之下,企业绝不能想着像从前那样,光靠高薪就能引得高端人才如云。”该负责人坦言,引进、留住高端人才,企业要做得更多、更好。

    (记者 伍靖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