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娜
作为“株洲名片”的公共自行车,是株洲的一道靓丽风景。可7年时间下来,车身油漆脱落、部分零部件磨损或螺丝生锈、租赁点没电、管理箱线路老化造成短路等问题屡屡出现。许多市民感叹,让株洲人骄傲的公共自行车,为何越来越难骑?(详见本报昨日A08版)
公共自行车从风光无限到问题频发,期间只过了7年。运营管理方用了“积重难返”四字形容公共自行车当下状况。现实中,除了自然老化外,刻意毁坏自行车的行为也时有发生。须知,公共自行车是一种公共福利,爱护它也是一种公共责任。某种意义上来说,享受了这种福利,也就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这就要求每一位市民、每一位使用者都提升公共意识,自觉爱护、文明使用公共自行车。
但现实中,光靠“自律”确实还不够,还需要“他律”,对那些伸向公共自行车的“黑手”,进行严格监管和严厉处罚。对不文明使用公共自行车的行为,我们应当加以劝导教育。如果涉嫌违法行为,比如偷盗、恶意破坏等,发现一起就应当严肃查处一起,绝不能姑息迁就。
在职能部门的配合下,运营管理方则要加强服务,对损坏的车辆、站点及时进行维修,必要的时候及时更新换代。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地实情,创新管理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公共自行车的正常运行,满足骑行者的需要。比如,对按时还车和没有损坏记录的借车者给予积分奖励,累计到一定数目可兑换小礼物;在站点配备简单的维修工具,为那些愿自己动手的借车者提供便利;升级改造加入扫码借车还车功能……
只有使用者、运营管理方、职能部门各自担起自身责任,公共自行车这道株洲靓丽的风景才能持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