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株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胡栋华

    株洲作为湘赣故道上的要津,引来历代文人络绎的脚步,形成了一条比湘江水道更为繁盛的诗歌之路——兴于唐,盛于宋,延续于明清,花开百里,香飘千年。

    唐诗,是中国文学大花园里最艳丽的花朵,其缤纷绚烂,也随着诗人们坚毅的步伐、落寞的背影,在株洲这片远离庙堂的土地上摇曳生姿。

    名列“初唐四杰”的骆宾王,避难于炎陵期间,曾《漫成一首》,于孤独的逃亡路上,仍不失去其豪情:

    从容效范蠡,路漫思屈公。

    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

    与王维并称的孟浩然,以一首《夜渡湘水》,勾勒出株洲自古鱼米之乡的特质: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贬谪岭南的刘长卿,也曾《湘中纪行》,在株洲的空洲《江中对月》,秋夜的江水之上,曾飘荡其灰冷的心意:

    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

    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

    杜甫的超级粉丝,写下《征妇怨》的张籍,也在株洲感叹过《行路难》,让我们在千年之后,再次品读,也不忍唏嘘:

    湘东行人常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晚唐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在醴陵的唐兴寺感慨道:

    白日生新事,何时得暂闲。

    情知老僧辈,未必恋山关。

    “居住沅湘,崇师屈宋”的李群玉,也曾禹禹独行于《醴陵道中》,并抒其抑郁之怀:

    别酒离亭十里强,半醒半醉引愁长。

    无端寂寂春山路,雪打溪梅狼藉香。

    自幼年就“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韩偓,避乱醴陵一年有余,为诗甚多,其《靖兴寺杜鹃》,在众多吟诵李靖和红拂凄美爱情的诗篇中,最让人动容:

    一圆红艳醉陂陀,自地连梢簇茜萝。

    蜀魄未归长滴血,祗应偏滴此丛多。

    矗立在湘江边的株洲名胜空灵岸,自从被杜甫一番吟唱之后,名声更著,引来蜂蝶飞舞,唱和不绝,而唐朝诗人张叔卿的《空灵岸》,为最妙:

    寒尽鸿先去,江回客未归。

    早知名是幻,不敢绣为衣。

    宋代是最风雅的一个朝代,这种风雅也随着宋代文坛几位巨擘的羁旅吟哦,郁郁于株洲大地。

    先有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驻足茶陵,曾感叹灵岩:“广长可坐三千客,今古惟留十八尊。”并游《云阳山寺》:

    卧对江流思往事,行穿云岭扣禅扉。

    松风半入烹茶鼎,山鸟常啼挂月枝。

    继而,“南宋四大诗人”中的两位先后莅临株洲。写过两万首诗的杨万里,其曲折蜿蜒的万里诗路,就有株洲的一段旅痕。在《将至醴陵》时,诗人的感悟是:

    寒从平野有,雨旁远山多。

    这又冷又湿的感觉,或许只是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漫漫旅途上一个疲惫的侧影。只是不知,他那首最好的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作于浙江德清的新市,抑或湖北京山的新市,还是湖南攸县的新市徐公店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