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伍靖雯
人物档案
姓名:刘英明
年龄:62岁
简介:1993年从邵阳县供销社“下海”来株洲做服饰生意,现任芦淞区政协委员,其提交的多个有关市场群发展的提案被采纳。
1993年的一个春夜,37岁的邵阳人刘英明看着存折上仅剩的1000多元积蓄,心里相当纠结:到底是继续捧着“铁饭碗”安稳等提拔,还是破釜沉舟下海经商。
咬咬牙,几天后,他踏上前往株洲的火车、奔赴芦淞市场群,当时的他还不敢确信,这成了他命运最重要的拐点。
“不管来自哪里,我们都已成为芦淞之子。”时至今日,本可在家含饴弄孙的刘英明,仍怀着一颗反哺之心,每日为芦淞市场群的发展奔忙。
▲如今,刘英明已放下生意,为芦淞市场群发展奔忙 记者 伍靖雯 摄
对话
市场内部环境需要升级
记者:在您看来,芦淞服饰群首先可在哪方面优化发展?
刘英明:市场内部环境吧。这几年整个市场群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好,道路提质了、早市取消了,但一些市场内部设施老旧,和现在的消费观念有落差,需要升级。这几年,做了内部环境改造的市场,租金还能稳中有升,其余的则在下降。
相关背景
铺张报纸睡火车座位底下,钱其实也不好挣
刘英明说,他们最常去进货的地方不是广东,而是福建石狮。那里被视为出口加工区,能进到很多“外贸货”。比如绣花精致的文胸,这在当时算是“奢侈品”。
这钱也不好赚。刘英明记得,当时去石狮只有一趟绿皮火车,下午4点多开,次日早上6点多到。为了省钱,大家都是买坐票,实在困了就铺张报纸躺在火车座位下面、行李架上,轮流打个盹。每个人都穿得很宽松,但如果掀起衣服,就会看到腰间捆着的红色塑料袋,里头是一沓沓进货用的现金。
那一年,这样频繁奔波倒腾,刘英明赚了6万元,“这对于我们家来说,是天文数字。”
但这只是开始,3年后,刘英明就在株洲买了2个门面,又在合泰盖了楼,将家人接到株洲定居。
市场群改变了多少“刘英明”的命运,不断涌现的“刘英明”们,也让芦淞服饰的影响力不断壮大,结谷门、淞北、智超、华丽、中国城等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已形成38个专业市场,吸引20多万从业人员,年成交额超过500亿元。
不做生意了改做公益,“芦淞之子”反哺芦淞
做生意,没有一帆风顺的道理,尤其当大环境再度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被改变。
刘英明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前后,市场开始感受到电商的威力。最直观的一些变化,是不少老客户询问能不能通过电商下单发货,前来逛街的散客也少了,许多经营户的业绩受到冲击。
市场群也开始与时俱进,不少商户开始兼顾做起网店。株洲市的决策者们也在积极寻求变革,尝试向义乌学习,走服饰电商转型之路。
如今,刘英明已将生意交给两个刚大学毕业的儿子打理,自己专心做起了社会公益事业,“电商是年轻人擅长的,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反哺芦淞。”
刘英明被选上了芦淞区政协委员,他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为芦淞服饰发展建言献策。于是,经过扎实调研,《建议合泰涵洞由两孔改三孔》《建议芦淞服饰城再推迟一小时统一开门》《合泰、铁西路的早市严重影响交通应该搬迁》等42篇提案、38条社情民意在他的笔下诞生,多个提案被采纳。如今,他还义务在芦淞区市场管理局任职,每天到市场巡查,收集商户的建议并帮助解决问题。
而株洲的服饰产业,也在从市场群向全产业链进发。日前,我市还出台了《株洲市纺织服饰产业链发展规划(2018-2022)》,力求破解产业发展痛点,把芦淞服饰群打造成具有国际级、现代化、国际性水准的时尚创意中心、商贸物流枢纽和服饰名城。
“有机遇,更有挑战,相信经过大风大浪的芦淞人,一定行!”刘英明对市场转型成功充满信心。
芦淞市场群崛起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批精英开始“下海”经商,形成第二次创业浪潮,这些人也被称为“92派”。
1985年底,株洲市政府在拥军路沿线设立了服装鞋帽工业品大市场,不到1年就聚集了600多户商贩,但仍然算是露天经营,风吹雨打,容易造成货品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政府决定筹建芦淞大市场。1990年前后,这一市场一下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湖北、广西、浙江、河南等地商人蜂拥而至。芦淞市场群的崛起,还带动了周边服装加工、物流运输、酒店服务等行业的兴起,更带动了大批外地人前来经商,走上致富之路。
提拔VS“下海”,他选择了后者
1993年,刘英明在邵阳县供销社上班。供销社,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单位,每年工资千把块钱,最关键的是,他即将获得提拔。
但刘英明心里有危机感。前一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单位里陆续有干部职工选择停薪留职,“下海”了。
左思右想定夺不下,家里恰好有亲戚传回消息称,在株洲做服装生意,几个月就成了“万元户”。
刘英明决定,跟着亲戚去闯一闯。第二天,他没再去供销社,东拼西凑借了1万块钱,搭上了到株洲的火车,开始了此前从未想过的人生。
站在芦淞大市场的门前,身穿灰色中山装的刘英明,一下子明白了“下海”的“海”所蕴含的活力和创造力。
芦淞大市场,是整个商圈兴建的第一幢大楼,1989年开业。那些原本在“马路市场”摆摊的商户们纷纷涌入,日销售额30多万元,超过当时全市任何一家百货商场。
芦淞区的一天,始于服饰商圈的生意。每天凌晨,这里已是车来人往,数以万计的服装从此打包起运,销往全国各地。
“我来晚了!”刘英明一“下海”,就只争朝夕。
“三裤一衫”风靡,跟住潮流钱就好挣
因为资金有限,刘英明租赁了芦淞大市场三楼一处位置较偏的门面。即便这样,市场也很快让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
“女人的钱更好赚”,这是商人早早总结的经营法则,芦淞服饰的生意人也将此运用得炉火纯青。
刘英明回忆,那时候市场上流行“三裤一衫”,也就是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和蝙蝠衫。比如健美裤,他们进货专挑桃红、宝蓝、鹅黄等色泽艳丽的,女孩子各色都要来一条。也有男生紧跟潮流,当时市场上还诞生了一句顺口溜: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刘英明跟住潮流,生意很火,每隔两三天,他就得去一次外地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