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城”:沈正农与株洲城建的不解情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记者 戴凛

    站在湘江风光带的步行道上,75岁的沈正农远眺河东,眼前仿佛浮现出自己青春年少时的影子。这座城市,是无数“老株洲”用辛劳和汗水建设起来的,而作为一名“老规划”,沈正农说,这座城市的轮廓,是他和他的同事们一道绘制的。

    对话

    记者:当年亲手设计的中心广场环岛,20多年后被拆除,是否有遗憾和不舍?

    沈正农:我不会舍不得,城市在发展,旧的环岛会阻碍时代进步。

    记者:您的老家在长沙,是否也经常会拿株洲和长沙做些对比?

    沈正农:长沙是省会,在城建、规划方面肯定要比株洲好。但是我还是很喜欢株洲,一直都生活在这里。

    记者:在您看来,株洲下一步将怎样拓城?

    沈正农:株洲还是要继续加强河西片区的发展,可向湘江上游朱亭片区拓展;而云龙示范区也要加快和长沙对接的步伐。

    1979年的河西地图 仅有“园艺场”三个大字

    1970年,26岁的沈正农背起行囊,从河南前往株洲“四个面向”办公室报到。

    株洲这座城市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老家就在长沙,但沈正农此前并没来过株洲。走出火车站,迎接他的,除了在株洲中医院上班的哥哥,还有一派“百废待兴”的场景。

    “当时新华桥两边都是荒地,还有一个看起来像是个半圆形的中心广场,中间也是杂草丛生。”沈正农回忆,当时还没有沿江路,广场西侧没有开发,只有一条人踏出来的小路通往湘江边。

    沈正农在湖南大学学道路桥梁专业,他被对口分配到株洲市政工程公司。哥哥则半开玩笑地指着中心广场说道:“以后建好它就是你的任务了”。

    在株洲的第一个十年,株洲城市建设项目很少,沈正农没太多用武之地。

    1978年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建设也是题中之义。在1979年的《株洲市总体规划说明书》中,明确 “近期要拓宽拉直完善建设北路、红卫路、红旗中路,并打通、改造人民路和沿江路。近期末,红旗南路、沿白石港南岸路破土开工。”

    而远期规划则更令人振奋:要“架设湘江大桥,将河东河西串通,达到市区道路分级成环”。

    记者在当年的株洲市地图上看到,1979年的河西还是一片空白,仅写有“园艺场”三个大字。

    ▶站在湘江风光带边,沈正农讲述当年城市建设的故事

    记者 戴凛 摄

    人物档案

    姓名:沈正农

    年龄:75岁

    简介:曾任株洲市政公司经理、市规划设计院书记、市建委总工程师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心广场 通讯员 陈瑛 摄

    ▲1988年,沈正农手指株洲大桥,向时任市委书记曹伯纯(右3)介绍大桥建设情况

    记者 戴凛 翻拍

    相关

    背景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也随之快速崛起。改革之初,中国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现在,经常居住在农村(不包括常住城市但未脱离农村户籍者)的居民已不足五成。

    株洲市也是如此,作为解放后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相应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跟上,城市建设停滞不前,既没有以整体规划为指导,更没有详细规划做依据,又缺少必要的经济法规,造成有的建设项目各自为政,不少居住区布局也较乱。其次,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使不少详细规划工作和日常管理欠账较多。

    但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株洲市再次修编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开始走上快车道,并将“开发河西”纳入了远期规划,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

    “河西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要建桥?”

    名城必有桥。

    每一次大胆前行,争议总形影相随。当时,市政府有三大工程(大桥、煤气、庆云大厦)要立项,财政负担较重,有人认为大桥的建设可延后,理由是:“河西市民都没有,为什么要建桥。”

    但最终,株洲大桥和煤气工程同时上马。

    “正因为河西什么都没有,我们才要去建设开发河西。”沈正农说,河西地势平缓,比河东更适合大规模城市建设。

    1986年元月,株洲湘江大桥指挥部成立,沈正农担任工程部副部长。

    “三伏天、腊月天大家都没歇着,偶尔能有三毛钱的加班费,就很满足。”沈正农说。

    为了给桥墩打好桩,他们只能将沉重的搅拌机搬到船上,再开到江心进行操作。混凝土输送棒不能进行高空和远距离作业,他们就将吊车开到船上,再把混凝土吊上桥。他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工程组的组长王远探。那时他已60多岁,还坚持在岗位上。每建好一个桥墩,他都会沿着脚手架爬上10多米的桥墩,检查搅拌的混凝土浓度是否到位,用的钢筋合不合格。其实,这些别人已经检查过了,可他不放心。

    1988年12月28日,株洲一桥正式通车。“当时机械化程度低,大多数的工作都要人工完成,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工程,创造了‘株洲速度’。”

    做好了超前规划,天台路到现在都不堵

    桥建好了,株洲向西。

    1987年《关于呈报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材料的报告》大胆提出:“要做好十平方公里河西开发区的区级规划,从目前市区的‘四片一中心’发展形成‘五片一中心’”。

    沈正农又投身修建河西第一条道路——天台路的工作中。

    “当时,天台路做了超前规划,路幅宽度达60米。双向四车道,中间的花坛还留有5米宽。非机动绿化隔离带也留得足够宽,车行在路上就像是在公园里一样。”沈正农回忆说。

    其时,河西规划初现雏形,株洲市也成立了规划设计院,沈正农调任该院担任书记、副院长。

    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再加油再鼓劲。株洲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全面开发河西。1992年5月,株洲高新区成立。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7年,河西建“天元区”,分别取用“天台山”的“天”和园艺场的“园”(谐音“元”)定名。同年,炎帝广场在天台山破土动工,神农塔在皇伞冲拔地而起,成为株洲的新地标。“炎帝广场还成为株洲宣传炎帝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扩大炎帝陵的影响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正农说,甚至很多株洲人最开始了解炎陵县的炎帝陵,都是来自炎帝广场的相关介绍。

    如今,株洲高新区建成区和在建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

    上世纪70年代末,株洲就规划了“外环路”

    最让沈正农为株洲城建感到骄傲的,是中环大道。

    上世纪70年代末,株洲市搞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编修,就提到要规划“一条外环道路”。

    “如果错过了那次机遇,株洲不知道还要再等多少年。”1998年,株洲市第五次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了建设城区快速环道——中环大道的计划,工程全长32.79公里。其中,还包括石峰大桥和建宁大桥两座跨湘江特大桥的修建,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株洲市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当时,全省各地市都拿出了各自的项目争取融资贷款,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市通过精心规划设计,最终与长沙的一个项目成功通过了审批,并列入湖南省重点工程。”沈正农说。

    1999年10月,中环大道正式动工,全线工程于2006年11月竣工通车,对内将株洲市城区联接成整体,对外联接320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成为株洲城建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2016年,我市又启动建设北环线。北环线全部完工后,中环大道可真正实现全贯通,形成一个“闭合环”。

    动力谷、武广新城、渌口区……“当年想都不敢想”

    4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阳光青年如今鬓角花白。而株洲,也从1978年建成区33.98平方公里,拓展到142.2平方公里(2016年末),湘江上架起了七座过江大桥。

    今年6月19日,株洲又迎来了一个喜讯:国务院正式下达《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南省调整株洲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我市撤销株洲县、设立渌口区。“渌口区”也成为株洲城区第五区。

    动力谷、武广新城、渌口区……,即便是“老规划”,沈正农也坦承“当年想都不敢想的。”退休后,沈正农并没有回到老家长沙,仍然一直居住在河西桥头的单位生活区里,没事就去湘江风光带走走,享受着城市的美景。

    采访即将结束,他突然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用信封包好的老照片,“照片上,一些搞规划城建的老同志不在了,但我相信,他们会为株洲现在的容颜自豪。”

    还记得中心广场那个“圆坨坨”吗? 当时可是国内最先进

    “转眼间就是一个轮回,没想到哥哥当时的那句话竟成为现实。”1982年,正在设计白石港闸桥扩建工程的沈正农,被领导给了一个新任务——设计中心广场,这是株洲市第一个大型十字路口。

    沈正农和同事北上考察,最后采用了环形交叉口,环形广场被设计成齿轮状,寓意株洲“工业之城”。第二年,中心广场建成,也第一次以完整的交通功能出现在株洲市民的眼前。

    “这种‘圆坨坨’的样式,是当时国内最先进、最时尚的。”沈正农说,那时中心广场每小时的平均车流量才1000多辆,但当时决定按每小时2000多辆的车流量超前设计,然而现在高峰期每小时的车流量已达到近8000辆。

    1986年,中心广场环岛内建成了环形彩色喷泉水景。不少“老株洲”仍保留有这样的记忆:每到夜晚,水雾与彩灯交相辉映,飞珠溅玉,犹如晶莹剔透的水晶世界。

    随着城市交通迅速发展,为提高机动车通行能力,1994年,中心广场北、南、东三个方向建起了3座人行天桥。

    2000年,中心广场再度变脸。环岛水景喷泉改为玻璃盖叶,同时拆除天桥改建地下通道,基本解决了行人干扰车辆通行的问题。

    再其后,第一代环形交叉口模式已无法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2009年,中心广场拆除环岛,将环形交通模式改造为渠化灯控交通模式,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行能力。

    “变就是进步,就是发展。”沈正农说,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心广场又将迎来第三代全立交互通形式。

    ▲80年代的株洲城区(来源:株洲城建档案馆) 记者 戴凛 翻拍

    ▲大气磅礴的神农城 记者 戴凛 摄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