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守护身边的绿水青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夜幕下的万丰湖吸引了不少游人 记者 戴凛 摄

    记者 戴凛 通讯员 张小季 漆小丽 刘小花

    日前,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组,对我市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进行技术评估。结果显示,我市得到了90.9的高分,这是对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的最好肯定。

    24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

    时间倒回到2014年5月,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4年来,我市在统筹湘江保护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两型社会”建设,建设水工程、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传承水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我市开展工业节水、控源减排、水土涵养等15个行动,24项评价指标全部完成,实现了“河畅、湖美、水清、岸绿”的总体目标。其中,水节约评价指标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45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9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城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6%;水环境评价指标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45%,沿湘江1公里范围内养殖场退出率达到100%。

    围绕水节约、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六大建设体系,我市共投入资金184.13亿元,完成了38类529个试点建设项目。其中,水环境体系项目建设方面,完成投资130.46亿元,实施了工业区搬迁改造、企业废水治理、“一江四港”综合治理工程等10类别项目建设。搬迁了海利化工等7家企业,关停了清水塘老工业区中小企业147家,签订了收储协议或价格确认书54家,收储面积3400亩;全市关闭禽畜养殖场768个,全面退出了水库网箱养鱼,完成了水库周边养殖污染整治;株洲城区34家洗水企业统一搬迁至洗水工业园,对17座矿山进行废水治理,兴建了22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9个城镇垃圾集中处理厂;关停拆除湘江株洲城区段砂场112家,新建湘江城区段3个砂石转运综合基地。

    高标准创建提升城市品位

    “通过创建城市水生态文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过去‘水多、水少、水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通过重金属污染治理、氮氧化物减排、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减轻外界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市省级水功能区水质全部保持在三类标准以上,国控断面、湘江霞湾断面、洣水草市断面长期保持Ⅱ类水质标准,渌江断面维持Ⅲ类水质标准;山河水库水质保持二类标准,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不仅如此,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高新技术、旅游观光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湖泊、风光带、风景区等水景观工程建成后,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旅游休闲的度假地,去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4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8.6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44%和111%,同时还带动了土地升值,湘江风光带周边及万丰湖、神农湖、天鹅湖等10个内湖周边土地实现升值。

    文化+水利,全力打造“一水一景”

    自我市成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水利部门更注重“人水和谐”,将区域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与水利工程建设融合,并挖掘水的底蕴,打造出不少观光、休闲和亲水乐园。

    比如市内风光带实现了“一步一景”。以“一江两岸三山十港”为纽带,按照以“建宁记忆、曲尺幽径、神农水韵”等“河西十景”和以“龙抬头、白石水韵、银河天街”等“河东十景”布局,建设了集防洪、道路、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湘江株洲市区河西风光带和河东风光带。

    市内公园则实现了“一湖一景”。结合周边地区规划,将河道治理、防洪与园林绿化有机结合,修建了神农湖、天鹅湖、万丰湖等10个城市内湖,形成具有观光、休闲、滨水特色的水景观,打造其成为供周边居民游憩和休闲的市级湿地生态公园。

    县市水系还有“一堤一景”。株洲县、茶陵县、醴陵市等5个县级城市也依湘江、渌江、洣水而建,通过城市防洪堤防建设项目,修建集防洪、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防洪景观堤防,成为居民近水、亲水、戏水、乐水的平台。

    全市水库也有“一库一景”。在加强酒埠江水库、官庄水库、洮水水库、大京水库等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大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使之成为人们水上娱乐、养生度假的原生态旅游胜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