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复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自19世纪末以来,经过科学家们一代一代的努力,相貌还原这种看似很逆天的技能,有了很大的发展。

    1

    2

    3

    音乐之父巴赫死后也有特殊贡献

    格拉西莫夫让颅骨复原形成理论

    3年后的1898年,德国学者卡尔曼和布基在人的头骨上选取18个观测点,通过解剖45具男尸和8具女尸测得了面部软组织的厚度。这一举措为各国的科研人员做出了榜样,各国都用这种方法来测本国人面部软组织的平均厚度。

    虽然德国人在相貌还原方面走了最早的几步,但是这个领域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却是来自前苏联的M·M·格拉西莫夫(1907-1970年)。格拉西莫夫考虑到苏联的民族众多,测量了全国范围内不同民族的面部软组织厚度,总结并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格拉西莫夫出版了专著《从头骨复原面貌的原理》,1950年还获得了斯大林奖金。格拉西莫夫还是把颅骨复原运用到刑侦学中的先驱,是不折不扣的祖师爷级人物。

    格拉西莫夫还成功复原了很多博物馆里古人类和历史人物的相貌,包括18世纪俄国杰出的军事天才、有“海军保护神”之称的费多尔·费多罗维奇·乌沙科夫。格拉西莫夫的复原像做出以后,见过乌沙科夫的人都说像极了。后来拍摄电影《海军上将乌沙科夫》时,电影演员的面部造型,就是参考他做的复原像塑造的。

    雕塑还原和计算机还原使用最广泛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复原相貌的技术主要有四大方面:绘画、雕塑、计算机还原以及口述相貌。很多古人在历史书上有相关的容貌记载,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但绘画常常有失偏颇,目前,最靠谱的做法还是雕塑法和计算机还原。

    雕塑还原法所用到的常用雕塑手法包括泥塑、石膏像、蜡像等。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泥塑法还原颅骨相貌就逐步替代了其他雕塑。这种技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公安机关中很多复原专家甚至是雕塑专业的硕士博士。

    过去用泥塑来还原生前的相貌,可能需要一两个星期,且每次重塑泥像还不可能完全一样;而用计算机还原,只需要输入头骨的相关数据,就能分析出性别、年龄、形态特征等,有时候一个小时就能重塑生前的相貌。软件还可以给复原的图加上合适的纹理、表情和毛发等,让复原图更加栩栩如生。

    在颅骨不完整的情况下,现代的颅骨复原专家依旧可以完成相貌还原的任务,如河北遵化清东陵的香妃墓就被人破坏过,只剩下缺损变形的头骨和近一米长的花白辫子。不过这也难不倒我们的复原专家:因为颅骨的形状基本对称,有一半左右的颅骨就能推测出另一半来。

    ▲巴赫雕像

    ▶巴赫复原像

    中国故事

    中国古人都长什么样?

    ▲曹操复原像

    ▲辛追夫人复原像

    颅骨容貌复原技术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中国,但是我们在这方面非常下功夫,做出了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成绩。

    颅骨还原容貌让许多古代名人的本来面目重见天日,包括马王堆汉墓的女尸辛追、魏武帝曹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乾隆皇帝的妃子香妃等。虽然达不到完全符合,不过80%符合还是可以做到的。复原之后人们会发现古人大多数的记载还是非常靠谱的。

    被称为“中国刑事相貌学奠基人”的赵成文教授,参与开发了“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组合系统”。该项目获公安部199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赵成文教授利用这套软件,复原了一具已经出土30年的女尸——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这具出土于长沙市浏阳河旁马王堆1号墓的女尸,生前是西汉诸侯国长沙国的丞相利苍的夫人,生于公元前236年,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虽然在出土时,辛追的遗体已经放了2100年,可是皮肤尚有弹性,手指和脚趾的纹路清晰,甚至部分关节还能活动,简直是防腐工程的奇迹,是当之无愧的世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尸。

    在复原辛追面相的过程中,赵成文教授没有拘泥于本门派的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简而言之,“三庭”就是指“发际线到额头的距离”=“额头到鼻底部的距离”=“鼻底部到下巴的距离”,“五眼”就是指脸宽是眼睛长度的五倍。这是一般正常人脸的比例。在将辛追颅骨的X光片扫描进电脑中之后,赵教授发挥美术功底,在上面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弓线、口裂线和下颚线、中心线等主要特征线。根据他的理论,只要确定了这九条线,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和大小,面部基本成型。再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尸体照片、解剖学结构理论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最终确定了辛追的面部特征:杏核眼、双眼皮、小尖鼻、薄嘴唇、狐尾眉和肥耳垂。再从资料库中选出合适的五官进行拼接,辛追的容貌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电脑的“脑补”能力非常强大,甚至当尸骨找不到时,利用照片或画像也能实现复原。中国第一位用计算机复原相貌的皇帝是康熙帝玄烨,就是通过特殊软件扫描他50岁时的画像还原出来的。

    有些古人的头骨复原还会寻找其后代,通过DNA来分析其可能的相貌。比如在曹操复原过程中,寻找了7支曹操的后人作为比对,不过曹操活着的时候就有25个儿子和至少6个女儿,由至少13名妻妾生育,以曹操的身份恐怕不会找丑女为妻,这些孩子之间的相貌已经和不算好看的曹操相差很大了。再过2000年,后代的相似度还有多高呢?这只能是个“仅供参考”的线索。

    通过颅骨还原人的相貌,这种看似很新奇的技能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设想并进行了实践。1877年,德国一位不太出名的解剖学家沙夫哈森最早提出了根据头骨来还原生前容貌的想法。他认为,只要知道头部各处的软组织厚度,就可以推测出头骨所有者生前的容貌。可是这位老师竟然没有实际操作一番,直到6年后的1883年,德国的另一名学者威尔克才对13具男尸的头面部软组织进行了厚度测量。

    真正让颅骨还原技术大显身手的,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迁墓一事。巴赫是德国人,仙逝于1750年,他活着的时候知名度并不高,可是死后一百年左右又被大伙儿捧上神坛,成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到了1895年,德国莱比锡的圣约翰大教堂要翻修,教堂附近的墓地也要扩建,巴赫的坟墓要迁移,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巴赫坟墓的具体位置已经无法辨认。人们费了很大力气,才找到一具貌似巴赫的老年男性尸骨。

    教区长特兰泽尔博士请来了瑞士的解剖学专家维尔黑姆·希斯(Wilhelm His)来帮助判定。维尔黑姆·希斯使用威尔克的方法,选取了24具自杀男子的尸体,甚至还测了4具女性的尸体,对其面部15个定位点的皮肉厚度进行测量之后,得到了一些平均数据。然后他把数据和疑似的巴赫头骨交给了一个名叫卡尔·塞弗内的雕刻家。虽然并未被告知这颗头骨的疑似身份,可是雕刻家根据这个头骨和数据塑造出的雕像,还是和巴赫生前的画像十分接近(幸亏欧洲油画是十分写实的),所以维尔黑姆·希斯断定这个尸骨就是巴赫本人。

    现在看来,维尔黑姆·希斯的方法并非没有漏洞,巴赫的子女众多,家族还有其他不少成员,应该调查他们是否也埋在这块墓地,还应该判断棺材和其他陪葬衣物的年代是否符合。

    维尔黑姆·希斯通过头骨复原了巴赫的相貌,并以此写了篇论文发表。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以至于几乎所有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都拿它“刷屏”。

    (摘自北京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