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蓬云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欧阳修出身贫寒,官至参知政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欧阳公事迹》记:“欧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里只能靠母亲郑氏日夜纺织得微薄收入,养育儿子。她没有钱,请不起先生,又入不起私塾。于是,郑氏削竹枝,铺细沙,亲为儿师。这就是“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终于使欧阳修长大成才,成为宋代著名文学家。
然而,一生诗文天下知的欧阳修曾自述,他很喜欢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此,他常吟诵、品读和思考这诗句的美妙、灵气。并且,好几次试着写,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写出意境与之比肩的诗句。可是,他的想法、愿望多少年也没有实现,这成了他心中之“恨”。
到了1070年,欧阳修任青州知州时,已年过花甲了。一日,他于书房闲坐,望窗外景色,幽雅静谧,又想起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于是,提笔写诗,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上两句的意境。他觉得是人老了?还是手中的笔也老了?不能啊,挥笔成章的自信他还是有的呀。如此思考,不停阅读,终于让他明白一件事:喜欢这两句诗,是欣赏,欣赏是阅读给予的美妙;而创作,这考验的是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是辛苦的劳动。阅读欣赏与提笔写作是本质不同两件事。欣赏需要的是阅读时静心品味与思索,而创作是要投入真实感情,对生活的理解,哪怕写景也如此。如果只为写出好句子而写作,甚至没了真情实感去模仿,是写不出好诗文的。
后人曾说欧阳修能有如此体会,他不但心无“恨”事,而且为读者和作者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