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三本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徐 峰

    (一)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隆回人。近代史上,魏源名气非常大,在湖湘人物群体中绝对是一流人物。不过,近代湖湘人物群体多为高官,而魏源没当过高官,除五十五岁到六十岁之前短暂当过地方主官外,长期充当幕僚角色。

    有人说,简单的事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就是赢家。魏源就是这样的人。长期的幕僚工作,别人只是为长官代笔作文,他却是工作上与长官共同研究时代课题,工作之余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偶有闲情则“诗酒趁年华”,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从学术思想来看,魏源经历了理学家、汉学家(今文经学家)、经世派实干家的持续转变。从忧时忧民到放眼世界,魏源跨过了传统到近代的思想洪流,也完成了经世致用学风的脱胎换骨。见证这一转变的,是他的三本书。

    (二)

    《默觚》这是由读书笔记编辑而成的一本篇幅不大,内容全面的著作。全书分《学》《治》上下两篇,共一百六十五条,短则数十字,长不过七百余字。有意思的是,引用《诗经》语句作为结束语的高达一百零七条,估计当时正在研读《诗经》。这本小书在梳理中国传统学术流派时,指出汉学烦琐“饾饤”,宋学“心性迂谈”,提倡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大有以今文经学对抗甚至取代古文经学之意。更重要的是,《默觚》集中体现了魏源的哲学、政治、人才等思想。比如,魏源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且有主次之分,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转变(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因此,魏源总结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是其主张改革的理论依据。在认识论上,魏源持“行先知后”观,认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强调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认识事物。在政治上,他主张因时而变,反对泥古守旧。在人才观上,他的人才标准是“敏、周、暇”,简言之,“敏”就是眼光敏锐、当机立断,“周”就是思虑万全、洞悉底蕴,“暇”就是沉着从容,他还主张知人要知长短。书中还有不少哲理金句,值得咀嚼回味。

    (三)

    《皇朝经世文编》是一本风行海内转变学风的书,也是魏源转变为经世派的代表作。魏源能够编成此书,很大原因是身在陶澍、贺长龄的幕府,二位都是提倡经世致用学风的封疆大吏。在他们看来,无论汉学,还是宋学,都是不问现实、不谈时事,无补于世道人心和国计民生。当下要提倡的,是关注国计民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风。贺长龄有意将清代以来经世致用方面的文章汇编成书,寻找历史根据,借鉴前人经验,扭转时代学风,从而壮大经世派的声势影响。在其幕府的魏源,没有辜负这份信任。首先,他明确了必须遵循的“审取、广存、条理、编校、刊刻”五项原则,关于选文章的标准,魏源认为“书各有旨归,道存乎实用”,凡适合于古代而不适合于今天、泛泛而论不切实际者,凡在前朝有用而今天没用的,都不选。正是严格坚持这一标准,魏源从清朝初期到道光五年的时间范围里,从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取了二千二百三十六篇文章,涉及作者七百零二人。可以想象,编成这部书需要多大的阅读量!这种大规模的阅读,有效改变了魏源的知识结构,将清代以来的治世之学烂熟于胸,奠定了经世大师的知识基础。两千多篇文章,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等八个门类,其中户政、工政、兵政的文章最多,与当时之急完全一致。由此可见,《皇朝经世文编》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书一发行,好评如潮。经学大师俞樾说“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于家有其书。”特别是陶澍、贺长龄。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年轻时就是熟读书且受益颇多,后来给女婿写信时还提醒“案头不可一日离也”。值得一提的是,时人受此书影响,依照体例原则编辑而成的经世文编不断推出,共计十九种之多!魏源成就了一本书,扭转了当时的学风,功莫大焉。而成就魏源的,是贺长龄。正如王林在其所著《魏源》书中所评价的,是贺长龄“将魏源从今文经学的古纸堆推向了危机四伏、弊端丛生的现实世界,成就了魏源一生的事业和名声。”

    (四)

    《海国图志》这本书是以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为基础扩编而成的,但已经远远超出了原书。

    首先是编书时间之长。从1841年受林则徐之托起,1842年底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形成第一个版本。1847年,魏源将多年收集的资料进行增补,修订完成了六十卷本。1852年,他又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修订,篇幅增至一百卷。仅以篇幅而论,林则徐的《四洲志》八万七千字,《海国图志》五十卷本五十七万字,百卷本已经高达八十八万字,是《四洲志》的十倍!十年之中,一己之力,三编其书,可谓巨制。

    其次是征引范围之广。按魏源的说法,《海国图志》是“以西洋人谈西洋”,完全有别于之前以中国人谈西洋的书。他说,“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广泛征引各种资料、各类著作。五十卷本的征引主要来自历代名志和类书、元明以来华人岛志与见闻录、外人著作及夷图夷语。至六十卷本,大量辑录德国传教士所著《万国地理全图集》,大为扩充附录资料以介绍西方军事技术。到百卷本时,增补辑录葡萄牙人玛吉士的《地理备考》九十余处十二万字,引录《外国史略》五十九处,引录《地球图说》三十四处,辑录国人徐继畲《瀛环志略》三十处。魏源还用在广州、香港买到的地图册增加新图替换旧图。此外,还增加了大量的附录资料。

    第三,是编辑体例之新。按道理,这应该是一部志书,实际并非如此。这部书以中国传统的典志体为主,同时采用论、图、表配合的编撰方法,是一部综合性著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源想最大限度地包含所要介绍给国人的内容,最充分地表达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战胜西方的用心。比如在介绍英国时,征引资料说,“英吉利本国止产锡铜、煤炭,然其国人好利争胜,精技艺,治船械,不惮险远,故凡他国物产皆聚于伦敦国都。”寥寥数语,如庖丁解牛。地理知识介绍之中,加以政治内容,这是魏源的远见卓识。按现在的学科分类,这是一部集世界地理、历史、风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最后,是后世影响之大。《海国图志》出版后,毁誉参半,颇受冷落。直到二十年后,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之败,洋务派才重视此书。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在《重刻海国图志叙》中,将自己所从事的洋务事业看作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发扬光大,同时还感慨魏源死后二十年时局如故。但在日本,刚一登陆就受宠,翻译、注解、刊刻此书成为思想文化界的热点,翻刻版本多达二十三种。

    《默觚》是应时之作,《皇朝经世文编》是引领时代之作,而《海国图志》是划时代巨著。三本书,同一人,不同的是思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