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良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杨力

    良心不打滑,车轮才不会跑偏!从爷爷那辈传下来的话,一直是家传的座右铭,成为影响着三代人的家风。

    时光退回几十年前,爷爷还生活在农村。一个偶然的机会,习得一些文字的爷爷被聘为公社学校民办教师。爷爷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对待工作非常认真。那年家里修猪圈,奶奶想让爷爷在学校找一小捆铁丝,被爷爷严词拒绝。爷爷说:“公是公,私是私,做长辈的要从小给孩子当好榜样。”

    爷爷严格要求自己,对孩子也一样。父亲12岁那年,在地里收割稻谷时,看见旁边地里停着一辆运稻谷的自行车,车筐里放着半包香烟。也许是一时好奇,父亲把半包香烟揣进了裤兜。

    那天傍晚,当爷爷在暮色中找到父亲时,他正躲在一道山梁后面,用火柴点燃人生第一支烟。爷爷非常生气,冲上来一把夺过父亲手里的香烟,揉碎扔进了沟里,爷爷把父亲拉回家,指着院子里那辆糊满泥浆的二八自行车对他说:“你要记住,车轮子歪了还能修,良心歪了可就扶不正了。”

    这句话成了父亲的胎记。做人凭良心,做事讲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之人必有余荫。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一直牢记爷爷的教诲,后来他进城当上了出租车司机,也一直对照要求把牢人生的方向盘。

    父亲刚到县城那年,就租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他差不多24小时都在车上,冬天盖一件棉衣,夏天舍不得开车上空调,当时就想多挣钱,尽快把租车的贷款还了。

    一天傍晚,三名急匆匆的乘客坐上了父亲的出租车,目的地是10公里外的一家医院。把乘客送达后父亲又回到县城继续忙碌,在整理车容时,发现后边座位上有两只鼓胀的黑色皮包,打开一看全是崭新的钞票,一数足足46800元,父亲一惊,一下就想到了那三名急匆匆的乘客。

    当父亲驾车赶回医院时,刚才的三名乘客正焦急万分,原来他们拿钱是来帮病人缴费的,此刻正不知如何是好。拿着父亲递上来的黑色皮包,三名失主激动之余拿出一沓钱表达谢意,被父亲婉拒了,他觉得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另一年的平安夜,一名外地乘客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1.8万元现金遗落在副驾的地垫上。父亲判断,这名外地乘客大概率入住了县城的宾馆,于是一家一家寻找。当他终于敲开乘客宾馆的房间时,乘客大脑还一片空白,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

    父亲开了20多年出租车,行程100多万公里,车辙所过之处,留下了许多善心善举。

    一年冬天,父亲开车经过一个乡镇,得知一个6岁的小孩子掉进了旁边的蓄水池。凑近一看,蓄水池泛着诡异的墨绿色,散发着刺鼻的怪味,而小孩子已不见了踪影。父亲没有细想,脱下外衣纵身跃入蓄水池中,深秋的寒凉透彻骨髓,恶臭的池水熏得人头晕眼花,但父亲咬紧牙关,硬是靠双手摸索到了孩子,当把孩子救上来时,父亲虚脱得差点爬不上岸,而双手的指甲缝里也渗出了血珠……

    家里珍藏着无数面送给父亲的锦旗:有元宵夜开车闯红灯救孕妇拒收红包的,有高考时免费接送残疾学生去考场的,还有一时想不通轻生的年轻人……父亲都尽力帮助了他们。父亲常说,要做有益社会、给他人带来温暖的人。

    现在,我和兄弟也走进了社会,父亲逢人就说:“大娃当老师,把‘良心不打滑,车轮才不会跑偏’的道理讲给孩子听;二娃搞新能源汽车研发,以后要给我造辆善心永动的出租车。”

    而我们想说,是良好的家风孕育了我们,无论何时何境,都要做一个积极温暖,作风正派的人,让前行的车轮,永远不要跑偏。

    征稿启事

    爱“廉”说栏目,向社会广泛征集文艺作品(散文、随笔、纪实、评论、小小说等)并择优刊登。栏目围绕“廉洁文化”主题,弘扬清风正气、厚植廉洁底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讴歌廉洁人物与事迹、挖掘清廉家规家风家训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廉洁文化建设相关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各类作品。字数以1000-1800字为宜,稿件请发送到47504706@qq.com。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