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科护理团队合照。通讯员供图
▲为了保证护理效率,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里的护士人手一台无线对讲机。
▲护理团队查房。
▲记忆病房的工娱治疗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记忆减退进程。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宋芋璇 通讯员/楚水莲 陈娜
在市人民医院的老年病楼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时刻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交锋,在压力中坚守,在创新中前行,用爱与专业守护着老年患者的健康与尊严。
老年病科护理团队:
一支24小时都在“风口浪尖”的队伍
株洲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是集临床医疗、护理、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重点专科,整个老年病楼共6层,其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依托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患者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并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大部分老年患者在这栋楼里就能得到有效医治,避免奔波于各个专科辗转就诊的目的。
因为楼里接收的都是多病共存的老年患者,所以存在不少共性,比如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危险性大。而日均1万步,弯腰俯身上百次,则是老年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标配。可以说,这是一支24小时都处于“风口浪尖”的队伍。
“工作节奏快只是一方面,我们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种种需求和情绪。看着照顾很久的老人被病痛折磨,我们的内心也很煎熬。”老年病科护士长周慧说道。
为了帮助护士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医院暖心地策划了多期活动。3月19日下午,医院会议室因为“公主请开心——护士专属解压日”活动焕然一新,漂亮的皇冠头纱、轻松的互动游戏、令人惊喜的小礼物,护士们笑着、闹着,高呼:“今天不当班,只当小公主。”
快乐的护士才能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护士小李说:“有种被医院‘宠’上天的感觉,充满‘电’,我们也更有精力照顾患者,更有动力坚守岗位了。”
老年重症病房:
一扇门背后的人文关怀,化亲情守护为“隐形药方”
提起重症监护病房,那扇紧闭的门令人印象深刻。门外是焦灼度日的家属,门内是与死神抗争的病人。而在市人民医院老年重症病房,那扇“门”被打开了。患者家属可以守在床旁,与医护人员一同陪伴患者“闯关”。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患者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也为治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70岁的晏奶奶突然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血氧饱和度锐减至70%,被送进市人民医院时,情绪紧张不安,抗拒治疗。老年病科立即组织老年重症、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药学等科室开展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了老人的情况后,将其转入允许家属陪护的老年重症监护室。有了女儿陪在身边,老人的情绪逐渐缓和,后续治疗得以顺利开展,仅用9天时间就康复出院了。
亲情陪护带来的积极影响不止于此。治疗过程中,护士还会手把手地教患者家属翻身拍背、功能锻炼等护理要点,为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奠定基础。
护士长周慧介绍,亲情陪护制度是团队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做出的人文关怀创新实践,实行2年多以来,收获了家属的好评,也成为了助力患者康复的一份隐形“药方”。
安宁疗护病房:
有生命在这落幕,有生命在这续写
2023年12月,医院顺利通过湖南省安宁疗护标准病房评审验收。2024年5月,医院牵头成立“株洲市老年医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今年4月,医院成为湖南安宁疗护远程多学科协同联盟委员单位。关于如何更好守护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老年病科护理团队既有经验,也有成绩,还有故事。
龙慧护士是这里的骨干护士,她与患者康阿姨相识时,老人已经病重。2个月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对龙慧除了喜欢,还有满满的信赖。一次查房后,老人满是期待地说道:“小慧慧,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到时候你能不能像家人一样,和我女儿一起,送我一程?”龙慧紧紧握住老人的手,给了她肯定的回应。
然而,就在龙慧清明节回茶陵祭祖时,康阿姨的情况急转直下。她没有丝毫犹豫,一路驱车赶回医院,陪伴老人走完了最后一程。
有生命落幕,也有生命续写。
80岁的周爷爷,确诊糖尿病10余年,3月前病情急剧恶化,左下肢溃烂、肾功能不全,经历血液透析治疗后,仍面临感染、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危机。
来到市人民医院后,考虑到老人合并有急性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家属希望转入安宁疗护病房,寻求保守对症照护,让老人在最后的时光得到温暖照护。
然而,老年病科医护团队没有“放弃”,而是以“生命至上”的信念,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
每天早晨,护士轻轻来到老人身边,细致换药,观察创面变化,维护好各种管道后,还不忘鼓励、安慰老人。
奇迹在大家的坚持下发生了。老人不仅退烧了,有精气神了,最令人惊喜的是,原本被评估“预后差”的糖尿病足,也在持续的精心治疗下得到有效控制,溃面逐渐愈合。
家属表示,这次成功的治疗,刷新了他们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它不仅是临终关怀,更是以专业医疗技术为基础,结合人文照护,为危重患者争取转机的生命守护。”家属说道。
记忆病房:
让消除记忆的橡皮擦慢一点,再慢一点
2024年12月,市人民医院组建了全市唯一的认知障碍专病病房,共有60个床位。正式启用时,团队还为病房起了一个温暖的名字——记忆病房。
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症属于慢性病变,目前很难治愈。“如果记忆的橡皮擦不能停止,至少可以让它擦得更慢,这就是记忆病房努力的方向。”护士长周慧介绍。
走进记忆病房,别具巧思的设置随处可见。
为了让老人走出病房参与集体活动,实现社会功能重建,特地在护士台对面开辟了一大块活动区域。这里不仅放着电视,还有一对半个人高的可爱玩偶,常常“扮演”老人的孩子、孙女。
为了方便老人“回家”,每间病房门口,用二十四节气代替了床号。“我住‘谷雨’。”“我回‘立秋’。”……自从病房门口换上了他们熟悉的节气,走廊上很少再有老人“迷路”了。
为了激活老人残存的认知功能,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幼儿园”。手工作品展示墙,日历、时间学习表,材质、纹理各不相同的触摸墙,通过日复一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完成认知训练。
为了帮助老人找回记忆,在走廊的尽头,还藏着一处展示上世纪50年代的老物件的区域,老人可以坐在藤椅上,回忆往昔的照片和故事,重拾记忆。
护理团队用数不尽的温暖的细节,贴心地保护着这些丢失了记忆的老人。
同时,周慧提醒广大市民,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不能独自处理生活事务,甚至忘记亲人,忘记自己等症状,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表现。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是阿尔默茨海默症在敲响警钟,建议及时带他们到医院老年病科检查,通过早期识别、科学干预,有可能实现认知功能的逆转或保持稳定,避免发展到痴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