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毛瑜芳 熊燕 刘源 李桑 整理/曾彦予
核心
提示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护士打针、换药等护理工作只能在医院完成,但现在,各种创新的延伸护理服务模式正在株洲展开。新生代的护士小姐姐、小哥哥们可是增添了不少“隐藏技能”。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期健康周刊聚焦株洲护士新一代的护理方式,为“不一样的TA”点赞!
1
居家护理:一键下单服务上门
登录互联网医院微信公众号,选择“居家护理”,购买相应项目,便可安心等待护理人员上门服务。通过“线上预约申请、线下服务”的“点单”方式,为有需求的居家病患提供专业护理服务。
石峰区田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李丹与市中心医院的带教护士严碧如,来到患者家中,开始护理服务。从她们背起护理箱、点击订单系统内的“开始出发”选项起,服务的整个过程便被软件记录下来。两人分工合作,熟练地测量血压,准备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所需耗材。“原有的敷料,先撕开两边,再去除中间;等到接近导管时,要用消毒棉压住管道……”护理时,严碧如一边讲解一边小心翼翼地操作。护理完成后,护士把使用过的医疗垃圾装进一次性医疗垃圾包装袋,将废弃物带回医院,投放到指定处理地点,并拍照上传。至此,这一次居家护理服务才算完成。
目前,我市已有23家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出院患者、行动不便、高龄体弱、失能失智、生命终末期患者提供便捷、专业的护理服务。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居家护理、母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开展服务项目28项,参与服务的护理人员达720人,服务超过5000人次,使护理服务拓展至家庭、社区以及全生命周期,是株洲护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2
多元化护理:关怀无微不至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护士主要从事打针、换药等工作。但现在,各种创新的多元化护理服务正在株洲展开。各种各样新型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优质化的需求。
除了基础的护理工作,现在还有多种多样的护理专科门诊无缝对接延续护理需求:如母乳喂养护理门诊、助产护理门诊、中医护理门诊、心理护理门诊、糖尿病足护理门诊、腹膜透析护理门诊、伤口造口护理门诊等。
“如PICC护理门诊,护士可为肿瘤患者和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支持,确保导管的安全使用和定期维护,减少并发症风险;糖尿病足护理门诊,护士可提供专业的足部护理和伤口处理,预防和减少足部问题的发生;母乳喂养护理门诊,护士可提供专业的母乳喂养指导和问题解答,帮助妈妈顺利度过哺乳期;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可为术后患者、慢性伤口患者和造口患者提供专业的伤口护理和造口管理,加速愈合,减少感染风险。”株洲市护理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护理门诊所有人员均是通过严格考核、具备专业资质的专科护士,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3
老年护理:记忆病房温暖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世界
在株洲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记忆病房里,护士们用独特的方式为认知障碍患者构建了一个安全而温暖的世界。这里没有冰冷的医疗器械,取而代之的是怀旧照片墙、老式收音机和充满年代感的生活用品。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唤醒患者残存的记忆碎片。
记忆病房的护理团队深知,照护认知障碍患者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耐心与温度。护士小杨每天都会用轻柔的声音与患者交流,即使对方无法回应,她依然坚持讲述天气、季节和即将到来的活动。这种“无压力沟通”方式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在进餐时间,护士们会播放患者年轻时熟悉的音乐,使用鲜艳的餐具,帮助患者保持专注。
针对患者常见的游走行为,病房设计了安全的环形步道,沿途布置了触感丰富的物品。护士小吴发现,当患者王爷爷开始焦躁不安时,引导他触摸这些物品往往能使其平静下来。每周的怀旧治疗活动中,护士们会组织患者观看老电影,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这些活动不仅能刺激认知功能,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记忆病房的护理团队还特别重视家属的支持。他们定期举办家属课堂,教授沟通技巧和应对策略,并建立互助小组,让家属们分享经验、互相支持。“看到母亲在这里能保持尊严和快乐,我们全家都松了一口气。”患者家属李女士感慨道。
在这个特殊的病房里,护士们不仅是照护者,更是记忆的守护者。他们用专业与爱心,为认知障碍患者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他们逐渐模糊的世界。
4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样样行
“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护理的价值不亚于治疗。中医护理把病人看作整体,讲究辨证施护,将中医的理念和技法融入护理服务中,一方面践行了中医的整体观,同时也是“精细化护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每日例行查房,从一床到五十四床,中医科护士陈芳和每个患者都能聊上好一会儿。日子久了,很多患者都和她成了朋友。在陈芳看来,看似“唠家常”的交流,不仅能安抚患者情绪,更能了解其身心状态和疾病进展,有助于及时调整护理措施。“耳尖放血、穴位按摩……除了懂西医护理操作,中医护士还要根据患者需要,学习掌握多种中医护理技术。”陈芳说,平时她和同事们利用碎片时间组织学习,互为“患者”,反复练习,已经熟悉掌握很多中医治疗技法。相比传统的打针配药的护理工作,中医护理对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市综合医院都设置了中医科,按要求配置中医护理人才,选送护理人员外出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努力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株洲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积极开展中医特色专科护理,规范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训,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医护理进一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等领域延伸。
5
延续护理:出院患者有“医”靠
在传统意义上,病人出院便意味着病人与医院的治疗关系结束,出院后病人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才能得到相关的健康信息。然而,对于患者来说,虽然大部分健康问题在住院期间得到了解决,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回家后需要专业护理照料,例如鼻饲胃管的更换及护理,长期置放导尿管的护理以及其他管道的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因此,延续性护理应运而生,让治疗护理从医院到家庭延续,使患者受到连续性的照护。
手术刚出院,需要换药,行动不便该怎么办?独居老人、失能患者,经不起折腾,该怎么办?家住茶陵县浣溪镇的谭奶奶,因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导致她吞咽困难、失语、四肢软瘫,长期卧床成为生活的常态。这天,谭奶奶第3次预约茶陵县中医医院护士上门,更换鼻饲胃管。为她服务的护士彭琳带齐医疗用品,准时出现在谭奶奶家中。在详细询问了谭奶奶的身体状况,并向家属详细解释了服务流程、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后,彭琳开始了她的工作。更换完胃管后,彭琳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耐心地向家属传授了胃管的日常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从如何清洁、固定到如何观察患者的反应。在彭琳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支持,更是对家属情感上的慰藉,让他们在面对护理难题时不再无助,能够更有信心地照顾好家人。
“对很多慢性疾病护理,以及手术后出院护理等,群众都有很高的需求。”株洲市护理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各基层医院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开发手机App、护理服务随访系统等,为有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在线护理咨询、护理随访、居家护理指导等延续性护理服务,解决患者出院后的常规护理、专科护理及专病护理问题。
6
人文护理:文化软实力涵养新动力
在株洲市妇幼保健院病房,五彩斑斓的卡通壁画、栩栩如生的动漫玩偶,将略显单调的病房装点得童趣盎然。儿科护士小陈说:“在这个生动有趣的环境里看病,孩子们的恐惧感都消失了。或许大人对白色不太敏感,但在小孩子看来,白色就是单调的、可怕的。”
实现人性化护理,换位思考是关键一步。作为时常陪伴患者的人,护士能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护理服务中,决定着患者就医的温度和厚度。与此同时,医疗机构也需加强人文建设,通过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纾解护士的职业压力,增强他们主动服务和提供人文关怀的意识。当前,随着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和优质护理服务方案的推出,医疗卫生行业已加速从“制度化”向“人性化”迈进。
除了硬件的“人性化”改造,我市多家医院积极开设安宁疗护病房,细化人文关怀措施,对临终老年人适时介入安宁疗护,开展安宁缓和医疗,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末期质量。
“人文关怀是病人走向康复之路的重要基石。”市护理学会相关负责人说,护士与病人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操作,以及交谈、抚慰、疏导等心理治疗方式,让病人对治疗更有信心,对医护人员更加信任。
在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护理领域中默默奉献的特殊岗位工作者。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医疗服务中的治疗、护理、关怀及照顾性措施都要通过护士去实施。他们有的是消毒供应室里的幕后天使,有的是新生儿保温箱边的“临时妈妈”……他们或许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但他们在特殊的岗位上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本版资料图片由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