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伟烈正在进行网络检测。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龙百惠
4月28日下午3点,株洲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技所机房内,一排排服务器发出规律的嗡鸣声。59岁的易伟烈正俯身在电脑前,眼睛紧盯着屏幕上复杂的网络拓扑图,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这个节点的IP地址需要更新,那边的防火墙规则还要再优化……”他自言自语道。办公桌上,一杯已经凉透的茶静静地放着,旁边摞着一本厚厚的网络技术手册。
再过4个月,这位警队的“网络守护神”就要退休了。但他丝毫没有松懈,“我要赶紧把技术手册逐一校对,为后来者铺路。”
从交大才子到警队“网络医生”
易伟烈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没想到自己会与公安科技结下不解之缘。
这个在校园里就以技术见长的年轻人,最初被分配到一家国企。直到1996年,株洲市公安局面向社会特招专业技术人才,他的人生轨迹发生转变。
“公安科技工作很辛苦,经常要加班加点,你能坚持吗?”面试时,他被这样问道。“只要能做技术,再苦再累都不怕。”易伟烈答道。这句承诺,他坚守了29年。
初入警队,易伟烈就被委以重任——建设株洲交警的第一套电子警察系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项技术在国内刚刚起步,可参考资料寥寥无几。他和同事们白天跑路口勘察,晚上熬夜研究技术方案。“那时候我们像着了魔一样。”易伟烈回忆,有次为了调试一个路口的摄像头,他在烈日下站了几个小时,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正是这种执著,让株洲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电子警察系统。彼时,全国179个城市相继到株洲“取经”。
参与建设株洲智能交通、智慧交通,主持株洲交警计算机信息网络(公安内网、视频专网、社会化服务)系统、第一期电子警察、道路卡口等开创性建设工作,负责株洲交警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安全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维护……这些年,业务精湛的易伟烈打了不少硬仗,也见证了株洲科技强警之路的蓬勃发展。
与病毒赛跑的72小时
2017年5月12日,一个让全球网络安全工作者记忆深刻的日子:“永恒之蓝”勒索病毒肆虐,多地政务系统瘫痪。
当天下午4点,易伟烈正在荷塘交警大队检修网络,突然接到紧急通知。“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他回忆道,“我们内网有上千台设备,一旦感染,所有交管业务都会停摆。更可怕的是若出现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即赶回科技所,召集全所人员会商。会议室的白板上很快写满了应急方案:切断外部连接、逐级排查、打补丁……时针指向晚上10点,科技所灯火通明。
他和同事几乎3天没合眼,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跑,有时候跪在机房地板上一干就是几小时。
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第二天凌晨。某大队一台接入内网的电脑突然报警,病毒已经开始扫描网络。易伟烈当机立断,拔掉网线,手动查杀。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3小时后,威胁终于解除。
“就像在拆炸弹。”事后他这样形容,“晚一秒,整个网络可能就瘫痪了。”
被称为“拼命三郎”
在同事口中,易伟烈有个响亮的绰号——“拼命三郎”。这个称呼背后,是他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2017年5月,正值科技所网络和机房升级改造,连续加班多日的易伟烈突感胸闷胸痛。送医后,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并接受了紧急支架植入手术。
“血管堵了90%,再晚来一会儿就没命了。”事后,有同事为他感到后怕。
可刚出重症病房,易伟烈就闲不住了。惦记着未完成的项目,他把笔记本电脑偷偷带进病房,被护士“抓现行”时,还笑着辩解:“躺着也是躺着,不如做点事。”
这样“拼命”的故事不止一个。2018年酷暑季节,他在炎陵县调试系统时中暑晕倒,一头栽在住所门口的台阶上。但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那个光纤熔接点还没处理好……”
这些年,易伟烈跑遍了株洲交警的所有单位:12个大队、46个中队、34个检测站……每个机房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他主持建设的GPS卫星定位GIS系统,让指挥中心能实时掌握每辆警车的位置;他搭建的视频专网,实现了全市交通监控“一图可视”。
这段时间,易伟烈忙着整理技术文档。内网拓扑图、视频专网总体架构……一本厚厚的册子,是他这些年的经验积累,也是他留给新民警的“指南”。
采访结束时,机房里的指示灯依然在规律闪烁,如同这位老民警29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技强警的道路上,易伟烈用专业与奉献,织就了一张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安全网,守护着城市交通的“数字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