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鼓励乡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参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推动代表参与诉源治理、依法治理等活动。
——摘自《中共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湖南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湖南省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的指导意见》。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邓伟勇
通讯员/刘延平
4月28日晚,炎陵县“家长学校”第六期在众人的期待中开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强以《唤醒生涯意识 规划精彩人生》为题,引导家长挖掘孩子的兴趣与天赋,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火热的背后,是人大代表“沉”下去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在炎陵县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当地教育、妇联、民政、关工委和炳麟教育基金会等多单位联动,相关人大代表参与,持续完善“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长学校”以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分学段围绕相关法律法规、生命健康、心理健康、学生安全、职业规划、家校合作等知识,以及先进育儿经验等内容进行线下、线上协同授课,受到群众欢迎。
有效发挥代表作用,助力基层治理,炎陵县人大在更多领域深入探索。
该县沔渡镇人大将全镇三级人大代表全部编排到综合网格中,组织代表深入社会治理最前沿,与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共同进村入户,将普法、排查、化解等工作相结合,努力实现问题不出“格”。
通过进网格、听民意、解民忧开展常态化履职,人大代表共排查收集各类民生诉求以及土地、家庭、邻里等矛盾纠纷20余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10余项,群众满意度达100%。
在霞阳镇,人大代表的履职内容与创新社会治理紧紧相扣,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充分释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和谐新格局铺展开来。
代表们深入村(社区)与居民亲切交流,收集涉及城市建设、小区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40余条意见建议,并及时转交政府督促办理,充分发挥了“连心桥”作用,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
如何让“小阵地”发挥“大作用”?炎陵县人大以代表联络工作室为载体,组织人大代表积极开展民生实事监督,广泛听取民声民意,有效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炎陵县西草坪村,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履职带来的变化,不仅有物质的丰盈,更有精神的富足。
在省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湘军的带领下,该村从家风建设抓起,发挥家风家教作用,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如今,村里的家风展示馆,不仅是当地张氏族人活动的好去处,也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传承家风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