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开进田间。 通讯员 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陈伶俐
育秧温室内,履带传动垒起“生机矩阵”;插秧机行进,铁臂起落打印出“绵延绿毯”;无人机掠过,播撒口开合绘制“五线图谱”……连日来,记者深入攸县莲塘坳镇春耕生产一线,一幅幅“科技春耕图”正在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近年来,莲塘坳镇深耕“藏粮于技”实践路径,将自动化育秧、新型农机、低空无人机等“科技因子”深度融入水稻育、耕、种全链条,让春耕生产搭上“数字快车”。
从“看天育秧”到“车间造苗”
走进莲塘坳镇新朝村丰泰农业集中育秧工厂,两台自动化育秧设备正高效运转:自动供盘、均匀铺土、精准淋水、快速覆土……秧盘“走”完一个流水线仅需3.6秒。
“按照早稻种植标准,一亩水田大约需40个秧盘,一条流水线每小时能生产1000个秧盘,相当于单机作业1小时即可满足25亩早稻田的供秧需求。”丰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缪年华介绍,相较于传统人工育秧模式,大棚育秧在大幅缩减人力投入与时间成本的同时,依托标准化作业体系实现了肥料的精准配比施用,提升了秧苗培育的质量与效率。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模式构建了抵御低温烂种、应对天气突变的防护机制,为秧苗生长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条件。秧盘走下生产线,会被立即转运至两个配备智能温控、湿度监测系统的催芽密室,这两个“科技产房”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能够确保稻种发芽率稳定在90%以上;待稻芽破土后,秧盘随即被送往育秧大棚,在自然光与人工干预的双重作用下进行炼秧,高温天气下,早稻秧苗从催芽到炼秧完成,仅需20到25天。
从“看天育秧”到“车间造苗”,莲塘坳镇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打出政策扶持“组合拳”,通过重点培育丰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先向机插稻应用主体倾斜,并严格落实水稻集中育秧设施专项补助。
这些举措让小农户无需自建育秧大棚、购置农机,就能享受到从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到田间管理的全链条专业化服务。
从“弯腰插秧”到“机器代劳”
莲塘坳镇新朝村千亩示范田里,数台插秧机在平整宽阔的高标准农田里有序作业,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整齐划一、均匀有序地插入到水田里,不到30分钟,一亩水田便铺满新绿。
“过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苦种田’,现在是‘只见农机轰鸣,不见农人奔忙’,‘机器换人’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在当地流转了1800亩农田的水稻种植大户何归介绍,一台插秧机日均作业量可达35亩,是传统人工插秧效率的十倍,现在40个人的团队就可以把上千亩农田种了。
趁着农机购置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今年何归和她的团队又添置了6台插秧机,聘请了6名农机手。她告诉记者,有了设备和人才的加持,合作社只需一个星期就能完成插秧任务,接下来还可开拓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当地春耕生产提速。
好马配好鞍,良田配良机。入春以来,莲塘坳镇力推“良机”应用,统筹资金与政策资源双轮驱动:一方面,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方案,聚焦农机装备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另一方面,为新型农机开通鉴定“绿色通道”,助力先进农机快速投入使用。
从“弯腰插秧”到“机器代劳”,莲塘坳镇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制定生产方案,因地制宜抓好春耕生产工作,确保了早稻生产不误农时。
从“肩挑手撒”到“低空覆盖”
莲塘坳镇沿龙村广袤的水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正在嗡嗡作响,进行着施肥作业。
操作手提前将化肥装入无人机的料箱,设定好航线后,无人机便按照规划路线匀速飞行,均匀地将肥料播撒在稻田里,短短48秒就完成了2亩稻田的施肥任务。
“酸性土不保肥,所以需要‘少食多餐’,有了这个‘大家伙’可省事多了!”何归的团队管理员操作着无人机说,“你看,只要在高清遥控器的操作界面上,圈定好作业区域,再依次设置飞行高度、巡航速度、播撒行距,输入每亩地的施肥量,这台无人机就能按照设定好的参数,在田间自动完成施肥任务,全程高效又省心。”
与传统人工施肥相比,无人机施肥不但效率大大提高,还实现了精准均匀施肥,让每一寸田都能“吃”到合适的养分,有效提升了粮食产量。
从“肩挑手撒”到“低空覆盖”,如今,无人机已深度融入莲塘坳镇农业生产全链条,施肥、直播、打药等每个关键环节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些“空中新农人”凭借精准作业、高效便捷的优势,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型。
科技赋能,打开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想象空间。在莲塘坳镇,这幅科技范十足的“智能春耕图”,正在重新定义春耕生产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