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精度比头发丝还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邓元山在湖南工匠学院株洲分院首期培训班讲课。 记者/何春林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通讯员/何杏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专一行,千万锤、成一器。”4月26日,邓元山在湖南工匠学院株洲分院首期培训班上,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入行35年,他扎根航空发动机精密件研制一线,从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全国技术能手、湖湘工匠,今年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把产品精度做到极致

    金属切削声与数控设备的嗡鸣声交织,邓元山的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就位于这忙碌的机器旁。航空发动机极端的工作环境,对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某型发动机燃烧室机匣,巴掌大空间里需布局1000多个精密尺寸,部分公差仅0.003毫米。邓元山带领团队创新采用“低温切削+微量润滑”技术,历经72小时、上千次试验,攻克钛铝合金难加工的世界性难题。

    在重点型号攻关中,薄壁件变形成为“拦路虎”。邓元山团队经反复实验,开发出“应力平衡切削法”,设计专用工装、优化走刀路径,将零件变形量控制在0.015毫米内,节约成本156万元,使我国该类构件加工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工作室墙上写着:“每一微米的超越,都是对航空报国誓言的最好注解。”

    邓元山介绍,他们加工产品精度能控制在千分之二毫米以内,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几十分之一,每个环节都需极致完美。他编制的《五轴机床精度检测规范》成为行业标准,应用到40余台数控五轴设备的精度调试中,每年减少加工调试时间500小时。

    师徒齐心

    实现“零缺陷”制造

    “新时代产业工人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能动手、能动脑、能解决实际问题。”株洲工匠提升班课堂上,邓元山以此作总结分享。在他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墙上,35名徒弟的照片格外醒目。其中5人已是省市级劳模,4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过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带出团队才能攻克‘卡脖子’难题。”邓元山认为,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技能人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工作室领头人,他秉持“分享思维”,编写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教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重要成果。他还担任多家职院和企业技能指导专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技能竞赛裁判和教练工作。

    邓元山独创“三维传帮带”模式,即理论授课、实景演练、项目攻坚相结合,培养出能精准操作智能装备、自主开发加工方案的复合型人才梯队。近年来,工作室培训操作人员5600多人次,培养高级技师13人、技师15人。在湖湘工匠颁奖典礼上,邓元山被赞“精技艺、重创新、航空精英、当代庖丁”。他表示,这辈子就想干好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精密加工,如今正带领团队在生产线上实现“零缺陷”制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