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稻轮作:乡村振兴“花开两朵”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谭观萍 江凯 刘昭伟

    让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深入融合,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课题之一。

    连日来,记者深入农村,探访株洲“烟稻融合”新路径,试图以此为窗口,记录株洲乡村振兴的扎实脚步。

    一块田长出双份希望

    4月21日,茶陵县腰陂镇芙冲村一片新绿,生机盎然。

    “我们等烟叶采收后,就会种稻田,这样轮着种,产量更高,质量也更好。”芙冲村党总支书记刘云华站在田埂旁说,暮春的阳光映照着他的笑脸,格外生动。

    刘云华口中的“轮着种”说的就是烟稻轮作模式,主要是将水稻和烟叶轮番种植。由于烤烟和晚稻都是季节性较强的作物,烟叶采摘完,正好接着种水稻,时间上“无缝衔接”。

    茶陵县,有“湘东粮仓”之称,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让其成为株洲唯一的烟叶生产县,一季烟叶一季稻是最佳组合。

    可彼时,茶陵县因为采用“冬季闲置、单一种植”的经营模式,使得土壤问题日益突出,也影响了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土地得到高效利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株洲以茶陵为试点,摸索“烟粮融合”模式、施行烟稻轮作、设立烟稻产业协同发展综合体。

    2021年,茶陵县政府联合茶陵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通过印发《茶陵县基本烟田规划建设和永久保护实施方案》,在47个种烟村施行该模式,大力推广稻草还田、紫云英等绿肥种植外,还在茶陵县腰潞镇、界首镇设立2个“烟叶+优质稻”协同发展产业综合体。

    “种烟叶的时候施的基肥,能让土地更肥沃,等种水稻的时候,养分足足的。这样交替种植能减少病虫害,粮食产量比单一种植高出不少。”刘云华说,等到烟后晚稻收割后和休耕期,他们还会种上油菜,一块土地发挥出了多重价值。每年,芙冲村2421亩水田,都采取烟稻轮作模式,每亩纯利润大幅增加。

    一年两收,一地两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烟稻轮作的“甜头”。

    设施共享激活“双业共赢”

    时间拨回3月,春回大地,农事正忙。

    “刚种烟那一会儿,一家人种未必能种好一块田,如今有了设备共享,种植效率大大提高了!”驾驶着插秧机在稻田里驰骋的烟农陈中华说。

    如今,在株洲,基础设施、技术资源的共享,正助力粮烟融合生产解锁“新密码”。

    农业设施在闲置期如何高效利用?株洲想出了“设施共享”的方法,在茶陵县充分挖掘育苗大棚、烘烤工场、农业器械的利用潜力,让农业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地利用,也让农民收获感、获得感更足。

    就拿用于烟叶烘烤的烤房来说,在烟叶完成烘烤、分级后,株洲烟草探索烤房烘干稻谷技术,利用闲置3090座烤房开展稻谷烘干,解决了烟后稻机械大量收割后无法晾晒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稻谷干燥成本,还促进烟用设施设备与大农业的深度融合。

    “整个农业生产期间可为农户节约人工成本1000元左右。”株洲烟草相关负责人说。

    一棚多育,育苗棚也是秧棚;一房多用,烤房兼具烘房之用;一机多能,烟机亦是粮机;一仓多储,烟仓同样可作为谷仓使用,茶陵实现了水稻与烟草的双赢。

    技术也为株洲烟稻轮作赋能。茶陵县通过烟站网格员+合作社模式,从育苗、移栽、植保、田间管理到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机械化服务。在烟区内,机耕道路、水利、密集烤房等配套设施实现全覆盖。

    “我们现在种烟轻松多了,有专业化服务团队,省了很多事情,技术上也更加放心了。”“我们再也不用一天跑好几趟大棚了,手机上就可以操作。”在茶陵县腰陂镇,烟农们笑着说。

    多元产业共筑“惠农共同体”

    “这种模式,让我的土地一年四季都不闲着,你看,今年的菌菇又找到了好市场。”在茶陵县界首镇贺铺村,暮春的阳光清亮,谭建伟声音洪亮、满眼喜悦。

    今年,他的菌菇棚迎来大丰收,请村民收割完后,再进行加工、分拣、包装、装车,最后进入广东市场。

    谭建伟曾是万千南下打工潮中的一员。多年前,他“大雁归巢”,接手了父亲的种烟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烟农。

    2022年,株洲在茶陵县打造7个烟区“烟稻双优”示范片,通过烟粮融合模式,推动烟叶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贺铺村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种完地就闲置了,看着就心疼,如今不仅有东西种,销路也不愁。”谭建伟干劲十足,他笑称职业烟农让他很有收获感。在茶陵县烟草局帮助下,一块田里不仅种烟叶和水稻,还种植了青菜、菌菇等多元的农作物。

    “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几千块没问题。”谭建伟描绘,如今的贺铺村,春有烟叶、夏有水稻,再加上菌菇、木耳和青菜,俨然一幅现代版乡村的《耕织图》。

    在做优烟叶产业主业外,贺铺村还加强与相邻乡镇的合作,打造“红坊”品牌,开展优质生态米和菜籽油绿色农产品推广,种植的油菜、青菜、蘑菇、木耳等产品销往广东各大城市。

    如今,贺铺村形成的多元产业,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越来越多像谭建伟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当起了“新农人”。据统计,茶陵县局在烟区开展烟粮轮作,烟农数量保持稳定、新型职业烟农占比16%。

    “通过烟稻轮作,茶陵县烟叶产区的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更宽了。”株洲烟草相关负责人说,茶陵县通过烟粮轮作、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等模式,烟农年均增收达3.2万元,土地产出率提升40%,烟叶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在茶陵大地上运用得越来越广。

    农田“四季不闲”,农民的小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株洲大地,正编织着金色烟叶与翡翠稻浪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图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