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零距离” 解开二十年心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盛荣

    通讯员/陈蓉

    “这么久的纠纷,通过综治中心解决了,我和老伴总算能睡个踏实觉了!”4月25日下午,攸县综治中心的调解室内,二级伤残患者易某山的家属在调解协议上按下红手印,达成终身保障协议。她的身前,法官、妇联干部、残联工作人员和电力公司代表都松了一口气——这场跨越20年的赔偿纠纷,在司法、行政与社会力量的“接力”下,终于画上句号。

    时间回溯到2003年。农网改造施工中,43岁的易某山被倒塌的水泥电杆砸中,腰椎断裂、双下肢瘫痪,经鉴定为二级伤残。法院当年判决电力公司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但按当时标准,赔偿年限仅20年。如今,赔偿期满,67岁的易某山仍是二级伤残,生活不能自理,经法医鉴定需要继续后期护理和治疗,妻子为医疗费、生活费四处奔走。

    4月22日,攸县法院联星法庭受理此案后,发现案件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且年代久远,为了借助更多社会力量更快更好化解矛盾纠纷,联星法庭向攸县综治中心发出诉中矛盾纠纷委派函。综治中心当天便集结法院、妇联、残联、街道办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专项小组。

    调解过程中,因分阶段赔偿的问题,易某山不同意调解。僵局中,株洲中院立案信访局与市残联迅速介入,提出“分阶段赔偿+长期关怀”方案,要求在综治中心的协调下,与多个部门共同化解矛盾,保护残疾人的合理权益。“赔偿标准既要合法,更要解决实际困难。”攸县综治中心代表的一席话,让双方重回谈判桌。

    经过多方努力,双方当天达成了调解协议,电力公司同意支付伤残赔偿金、护理费等所有损失,以最大限度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