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院。 摄影:红龙
红龙
2021年“十一”的株洲,嗅不到一丝秋天的味道,天气仍是那样的燥热难耐,迈上两三步就汗湿衣衫。而此时炎陵的云上大院却已经落叶缤纷、枫红杏黄,让人着着实实感受到了秋的寒意。
来到云上大院的时间正好是中午。下得车来,一股清新透凉又夹带着丝丝寒意的山风迎面扑来,让刚从城市的酷热中赶来的我们,微微打了个寒颤,随后觉得透身清爽,仿佛到了另一个清凉新鲜的世界。
想来云上大院的心愿由来已久。虽说都同在一个市,前前后后也计划了好几次,却始终未能成行。今年夏天,本来约好了朋友一同前来避暑,订金也都已交纳,但在临行前却因一场疫情而耽误。好不容易盼来了“十一”假期,我们便急不可耐地,拎起简单的行李急匆匆赶来了。
云上大院是个地名,是桃源洞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不是某栋院落或某座庄园的名字。它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东南面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西方向分别与江西的遂川、井冈山接壤。平均海拔1200度米,年平均气温12.6℃,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负氧离子浓度很高,因而气候格外凉爽,是株洲的一处天然避暑胜地。在这里,让城里人夏天离不开的空调他们用不上,甚至连风扇也不用。大院的居民夏天不睡凉席,一年四季都是与棉被为伴。
云上大院的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云锦杜鹃花林,还有湖南省内最大的高山湿地、最高的高山茶园、自然落差最高的瀑布和最早发现的冷杉群落,被誉为“亚洲第一氧吧” 的瀑布也藏在这云上大院的瀑布群中。
我们住宿在山路尽头的最后一家民宿。房东是一对年轻夫妇,丈夫是本地人,妻子是山那边的江西人。夫妻俩勤劳肯干,四层高的小楼是去年十月份刚刚落成。小楼的房前屋后是青青的竹林,竹子是江南常见的那种楠竹,刚直挺拔,竹林幽幽;小楼的左侧有一条小溪自山顶而下,穿过竹林,“叮叮咚咚”一路欢歌,流向远方。年轻漂亮的老板娘在这竹林中、小溪旁架起手机,打开抖音,拍摄视频,声音甜润地为山民们代言推销山货。
午休过后,我便一个人独自沿着屋前的竹林小道悠然地往前走去。这时一阵山风吹来,竹林摇曳,涛声阵阵,似有万马奔腾,呼啸而来,忍不住让人去驻足聆听。再往前走百十来步,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我走在石径上,在群山峻岭间蜿蜒穿行。石径是由一块块卵石铺就而成,很窄,仅能供一个人行走。由于时代久远,石径的石块上都已长了青苔石藓,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曾历经过的凄风苦雨和岁月沧桑。据当地山民说,这条石径就是明末清初年间湘赣两地开展商贸往来的茶盐古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古道盘山而上,依山绕行,崎岖陡峭,行走异常艰难。所以在古道上每隔几公里便可见一座古木凉亭,以供往来商旅们驻足歇息。
我坐在凉亭里,深深吸了口林中的清新空气,然后闭上眼睛,任山风吹拂,让思绪的野马在那遥远的年代里驰骋:而眼前却时不时地浮现出茶盐古道上来往商旅们那一队队、一行行肩挑手扛、辛劳奔波的身影来……
“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晓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正当我还在那300多年前的时光遂道里穿越时,忽然一曲旋律悠扬、回环曲折的客家山歌从竹林中传来,把我从那遥远的年代拽了回来。我睁开眼睛一看,但见三三两两的山民挑着从山中采来的山货草药,哼唱着客家人的山歌,正满脸喜悦地沿着山路往山下走去。伴随着他们下山的是一路欢歌、一路笑语。
我离开古亭,继续沿着石径往前走去,便又有隆隆的水声从竹林深处隐隐约约传来。近前一看,又是一条山泉;因是枯水季节,水量不大,但水质清澈,甘冽清凉;站在小溪旁,忽忆起小时候家乡的门前也有这么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放学后,小伙伴们总喜欢下溪捉鱼摸虾,戏水嬉闹。前几年回家,但见小溪旁砌起了不少的楼房,浑浊了小溪的清澈,淹没了小伙伴的笑声,更抹去了我童年的记忆……
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太阳也已开始西沉,晚霞透过竹林的缝隙射出束束光芒,让本已幽深、宁静的山林,显得更加寂静。我抬了抬脚,拍了拍粘在裤腿上的草叶,依依不舍地往回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