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壎(前排右1)与株洲友人
编者按
4月17日,作家陈善壎老先生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陈善壎先生是长沙人,曾在株洲市灰渣砖厂做工人,后在株洲市科委工作,一生在株洲度过大部分时间,其夫人郑玲生前也在株洲生活,是株洲在全国最著名的诗人。他们的生活、创作与株洲友人的岁月皆交织于株洲这篇热土。陈善壎的作品有筋有骨风格卓然,生前得到了很高的赞誉,他的离去让人惋惜和伤心,本版特摘选部分株洲作家对陈老先生的怀念文章,另刊发陈善壎先生诗评一则,生前著作三部,用文字缅怀这位作家。
说到写诗
陈善壎
说到写诗,我一定要强调自己写的是旧体诗(我乐于把旧体诗称为“中国诗”)而不说“诗”。避免与新诗混淆。两者比较起来,新诗要写好的难度相比旧体诗要高多了。这样说,会有旧体诗人不服气,会有不懂旧体诗的人不理解。那么多规矩,起承转合,粘对、拗救、合掌、孤平,应该比“无法可法”的新诗简单得多。规矩倒来倒去那几条,在从前的私塾里是为儿童发蒙的。只要懂得了,用这些技法可以制造出许多与诗无关的句子来。
做旧体诗不顾格律要不得。但又不必把格律看得死呆八板,“有诗味”才是重要的。《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之首(编者接受了严沧浪的推许)是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若说平仄,前四句是“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莫说第一句有毛病,第三句可说是太没边了。如果今人做出来,那就不得了。可是自唐至今没有人说这首诗不像话,李白还说这首诗好到他不能超越。王昌龄的《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就,冠绝全唐。从格律上讲,先失对后失粘。
旧体诗与语言的音乐性紧密相连,诗句要求好听。唐宋是对汉语语言音乐性敏感的朝代,那时的诗人并不机械地遵守格律,他们以好听为准绳。“黄鹤一去不复返”没有人觉得刺耳。
格律,不是平平仄仄这么简单。白居易说“每被老元偷格律”,元稹没那么弱智,白居易没那么肤浅。我当然不知道元微之(元稹)偷的是什么。白居易说的格律应该是不可用条例规定的艺术规律,是和普通文艺理论不悖的。从钟嵘的《诗品》,释皎然的《诗式》,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1500年间的诗歌评论数十部,大多是在作品的精神质量上做文章,也遵循难以言表的声律。前人考虑到不是每个人有这样的艺术天赋,搞出公式来供天机不高的才子做样板。只要如此了,不至于太难听。这是技巧上的事。诗,真诗,才是评判的准尺。
我是守规矩的,偶有不听话的地方。“东”“冬”不是一个韵的道理不复存在,坚持“他”字不可和“麻”字押韵,只可和“歌”字押韵,无视语言现实到滑稽的地步。免不了泥古,风雅尽失。
唐诗宋词是瑰宝,这种体裁,许多现代词汇装不下,不必说表达更为丰富的意象了。不过,不同体裁各有长短处,旧体诗有自己的生存理由。
做旧体诗不懂格律不行,以为懂格律就能吟诗填词又是误解。
旧体诗因有格律包装,伪诗容易混珠。
有时候,几句合格律的话(不是诗),配上几句妙语,整首就成了诗,这是旧体诗的一个现象。比如薛道衡做人日诗,开头两句是“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听的人就嗤之以鼻。到他说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就有“名下固无虚士”的赞叹了。
有些人写旧体诗生怕不文不雅,但写出来别人却看不懂,或者念起来费劲。唐宋名句是明白流畅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哪句不好懂?偏偏我们做出的诗,比唐宋人的作品还拗口。
又莫以为做诗,语言可不讲究。既是文学,得用文学语言。俚语方言并非不可用,但要搭配得当。若通篇方言土语,只会降低诗文品格。张问陶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看似平易的句子,如果觉得好,那是下了功夫的。
重要的还是“诗”。一首好诗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不改它诗的质地。
无尽的思念——悼念陈兄善壎先生
姚天元
近些年,陈兄善壎身体多恙,常辗转于各家医院。这回住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他已有了预感,年初微信我:“情况不妙,难有起日,医生似乎束手无策。”直至4月12日,再次发来微信:“慢阻肺。已入膏肓。呻吟中度日,全方位不能自理。每天自费呼吸费312元。困惑。无力写微信。原谅我。”四天之后的4月16日晚十时,善壎生命停摆。我留下他永远看不到的七个字:“天黑了,我很痛苦。”
善壎是位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是一名出身贫寒的童工。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作为承印新湖南报(湖南日报前身)的新华印刷厂工人,他没有成为积极分子,反倒成了报社右派集团的同情者和仰慕者,并准确预见了未来,有他写于次年的一首《定风波》词为证:“楼上青旗向我招,故人相对在尘嚣,垒块心中浇不尽,谁信?当年豪气未全销。豪气三分还几许?细数:一分摧折一分抛。尚有一分豪气在,留待,明朝慷慨忆今朝。”(此作见他的诗集《一串倒提年月》),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人性中的善良和保持完美的悲悯情怀,以及民族传统之中的侠士之风。
在尚未到达“明朝慷慨忆今朝”的漫长岁月里,他以仅高于文盲一个等级的初小肄业生学历(借用上海作家柯灵自况语),一度走上长沙职工大学讲坛,教授起了高等数学。也是在那里,善壎走向了刚刚解除劳教,同在该校任教中国文学的右派诗人郑玲。然后远走高飞成了湖南江永山乡的一对苦命鸳鸯,企望逃避随之而至的“文革”暴风雪。善壎的散文名篇《你这人兽神杂处的地方》(见善壎的同名散文集)写尽了他们夫妻在此间的酸甜苦辣,把他们在那里的艰难步履导演成光芒四射的旅行。“文革”末期,善壎成为农民土方队一员来到株洲灰渣厂挑土,毛遂自荐一举修复了工厂一条业已瘫痪的生产线而名声大噪,被特许招工进入该厂,郑玲也随之调至该厂职工夜校任教。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终于等到了“明朝慷慨忆今朝”的时代。1983年机构改革中,省委驻株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慧眼识珠,善壎由市灰渣砖厂工人破格提拔为市科委副主任,郑玲也经我调入市文联任文学专干。其后善壎又调至广州市荔湾区科技工业信息化局,郑玲离休后陪同前往。善壎事业有成,郑玲诗情勃发,夫妻俩在新的时代继续谱写着属于他们的新的生命传奇。
现在我们能看到:曾经被郑玲的诗人光环遮蔽的文理兼备的善壎终于走上了文学的前台——他的散文名篇《幻肢》在《上海文学》停奖九年之后,从长达九年的期刊中选出,荣获重新启动的《上海文学奖》(散文奖)。与其后同发于此刊的他的散文名篇《你这人兽神杂处的地方》引发好评如潮,沪上文人向我打听作者何方高手,我感到与有荣焉。
他的诗词集《一串倒提年月》被羊城出版社等三家出版机构作为广州诗词之都丛书之一隆重推出。他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散文集先以《痛饮流年》为书名,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后经协商并重新补充编辑,以《你这人兽神杂处的地方》书名,作为“中国散文60强”之一,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隆重推出。
善壎去世前夕,上海作家书店推出冯秋子一句话书单,所推十本佳作中,善壎的散文集《你这人兽神杂处的地方》,和郑玲的诗选集《让我背负你的忧郁》为同时入选的唯一一对夫妻档作品。
善壎撰写的郑玲诗歌评论相继发表,编辑的郑玲文集及年谱也将问世。
艰难之方显勇毅,磨砺之始得玉成。
4月21日下午,举行了善壎的遗体告别式。他启程跨过奈何桥,去找他十年前去世的郑玲去了。我曾在南方打工寄居他家的女儿红雨,专程赶往广州为她的陈叔叔送行。我因年迈在沪上住屋阳台面向广州三躹躬,送他一路走好!祝他们夫妻团聚,天堂安好!
挥手是孤独的
秦华
那年夏末,我与万宁、黄青得幸与郑玲、陈善壎伉俪相聚于广州。临江而坐的自助餐厅里,璀璨灯火漫过珠江,恍若置身一艘永不靠岸的游轮。席间陈老师谈兴甚浓,麓山旧事与芳村烟霞在杯盏间流转,我们笑说要点一杯红酒,让微醺的夜色多几分忘情的注脚 ——那时只道是寻常聚首,却不知命运已在时光里埋下告别的伏笔——不久,郑玲老师走了……
自助餐台的光影里,杜鹃花在芳村的记忆中灼灼盛放。当最后的拥抱突然降临,我才惊觉岁月已在彼此身上刻下需要搀扶的痕迹。隔着玻璃幕墙,珠江水依然舒缓如昔,而送别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转角处,只余下满桌残羹与未及挥别的手势,在暮色中凝结成孤独的注脚。这首写于返株后的小诗,曾蒙陈老师谬赞,不想竟成今日泣血的送别词。
2025年4月21日,善壎老师的遗体告别式上,泪眼模糊中又看见那年芳村阳台上的杜鹃 —— 开得率真热烈,一如他笔底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此刻,我将以这首他曾读过的诗为祭:愿珠江的风捎去未及说尽的师恩,愿麓山的云铭记永不凋零的教诲。陈老师,学生此刻向您鞠躬、向您挥手——这一次,挥手不再是孤独的告别,而是您留在人间的万千桃李,对您永不褪色的仰望与追思。
泣送陈善壎先生与夫人郑玲女史 合葬株洲万寿陵园吟感
李拯平
注:《一串倒提年月》系陈善壎先生诗集书名,“痛彻肝脾”系先生诗中名句。另,陈善壎先生夫妇已同时入选上海作家书店隆重推出的十本佳作书单。
共饮流年并蒂莲,
墓门轻启续前缘。
“倒提年月”从容去,
“痛彻肝脾”淡定眠。
洛纸重刊陈氏作,
诗坛推仰郑玲笺。
“十佳”选本夫妻档,
祭奠陵前化纸钱。
悼陈善壎先生
聂鑫森
(一)
为奇工匠更是大诗家,痛饮流年风雨;
诵小人鱼乃珍红豆子,含笑追梦天涯。
注:善壎先生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行家里手,有旧体诗集《一串倒提年月》,散文集《痛饮流年》等著作传世。《小人鱼之歌》系其夫人、诗人郑玲的新诗名篇,善壎先生有专咏红豆的词数阙。
(二)
驻节株洲,移帐羊城,天意独怜芳草;
构思钢铁,倾情诗赋,何时再听吹壎。
注:善壎先生曾工作于株洲一家造砖厂,研制出八百吨压砖机,获全国科技大奖,尔后任株洲市科委副主任,数年后他调任广州芳村区任科委主任。他携夫人郑玲一路同行,甘苦共尝,最为人称道。壎,一种古代的乐器。
江城子·读鹤群兄等诸友 祭陈善壎先生诗文有感
孙晓廷
瘴云压枕断归程,病骸轻,药囊盈。慢阻肺肓,昼夜碍争鸣。微信今知声已杳,金盏苦,玉山倾。
槠洲久痛困伶仃,逆潮行,盼升平。天授惟公,赤子岁寒明。剑走偏锋犹佩慰,添烟火,赋苍生。
明朝慷慨忆今朝——送别陈善壎先生
莫鹤群
我在株洲工作生活廿八载后,1997年离湘赴桂,又历十七年漂泊,其间虽与诸多故交渐疏音尘,善壎却始终是 “迹疏而情合”的至契。十一载前返湘定居,与老友们的往来频密——虽每年面晤不过寥寥数回,微信电话却晨昏相接。善壎素为“夜猫子”,夜深人静时尤喜谈学论道,兴之所至,动辄煲上一两个钟头电话粥,从治学门径到道德文章,皆能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旅美作家王鼎均曾评其文“深厚透纸,唯我中华本土能产生此等风格”,而善壎平日聊天,亦将长沙市井俗语与湘楚古典雅韵熔于一炉,语言简朴绵密,讽刺谐趣中自有诗般张力,令人倾倒。
2021年,他来株洲为夫人、诗人郑玲扫墓,我与之蓁、罗毅、拯平、秦华、国梁诸友陪他上山。他蹲在墓前,点上烟,轻声对郑玲说:“我也八十有二了,爬不动了,明年争取再来看你。”“争取” 二字落地,无端令人鼻酸。未料次年疫情稍紧,他竟真的爽约了。去年6月26日,他悄然来株,忽对我说:“身体大不如前,此番恐怕是最后一次与诸位朋友相见了。”我强作笑颜宽慰,心底却蒙上阴影。返穗后,7月14日他留言:“回广州人就不舒服。今日读兄近作,方知邵阳兄不仅善写有想法的方言诗,更在书画印上皆有造诣,此文功莫大焉。”未几,善壎便因肺炎入院,继而眼疾骤发,痛痒交加。知他心绪不佳,我特意转发子英兄为贺善壎先生《你这人兽神杂居的地方》入选“中国散文60强”所作诗句:“机声油墨掩神童,老去流年再度红。梦失魂还真幻在,奇才学养见无穷。”他回帖谦称“不敢当”,却也难掩感动:“短短廿八字,竟写尽我一生,好难得。” 待大年三十我以 “三餐烟火暖,一梦翻旧篇”相祝,他却道:“昨夜服安眠药方得安睡,如今已无力读文了。”寥寥数语,道尽暮年悲凉。
庚子以降,旧友凋零如落英。4月17日小莉的急电,又令我五内俱焚 —— 先生已于16日溘然长逝。世人谓 “冬雷震震夏雨雪”为天变,“黄钟毁弃瓦釜鸣”为人哀,而生死无常,终是人间至痛。屈子问天,悲阴阳易位;昌黎祭鳄,叹正气难张。今先生驾鹤,岂独湘水含悲?犹记癸卯重阳,他寄我新著,扉页题 “与君倾盖,胜却百年”,墨痕犹新,音容已杳。幸有遗文千轴,如雪泥鸿爪,留证生平;道德文章,若岳麓松涛,长响人间。
今当永诀,酹酒三觞:一酹湘灵鼓瑟之滨,二酹岳麓储英之地,三酹先生笔耕之案。从此夜台寂寂,幸有郑玲夫人红袖添香;泉路迢迢,且携放翁剑气、绀弩诗魂。麓山苍苍,收先生孤怀浩气;湘水泱泱,流后学无尽追思。
哲人已去,风谊长存。伏惟尚飨!
他是一位伟丈夫
刘云波
读罢陈善壎老师的文字,内心深受触动。陈老师于精神层面,对生活饱含达观之态,对爱情秉持坚贞之心;于生活琐碎处,更是身体力行,堪称典范。自他们夫妇南迁广州后,每逢湖湘故友到访,二人皆热忱相迎。郑玲老师精心拟就菜谱,善壎老师则亲自掌勺颠锅,将烟火日常化作温情款待。家中大小事务,从柴米油盐的操持到日常起居的料理,他无不全权担当,甚至亲自陪同客人上街挑选衣物,里里外外操持得井井有条,这般细致有担当, 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伟丈夫。
虽与陈老师仅有一面之缘,其风采却令人铭记于心、敬意油然而生。愿他在那绿水环抱、金砖铺路的天堂之境,与郑玲老师再续爱的传奇,让这份真挚情感在量子的空间里永恒。
孰道公死,凛凛犹生!
——读陈善壎诗文感怀斯人
丁一达
余生也晚,未能亲承教诲,然夙怀钦仰,抱憾于心。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知其人,由觀先生,始知其然。时天下无道,先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独善其身,慨然自若,其词云:“豪气三分还几许?细数:一分摧折一分抛。尚有一分豪气在,留待,明朝慷慨忆今朝。”其志节怀抱,近之则似绀弩,远之可追放翁。诗家谓少陵诗:“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余于先生,亦如是观。先生幸得佳偶:举案齐眉,赌书泼茶,仿佛明诚、清照故事;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譬之默存季康深挚。呜呼哀哉,哲人其萎;幸甚至哉,诗书传世。所不朽者,垂后世名;孰道公死,凛凛犹生!
痛彻肝脾倒提岁月
腌干旧梦痛饮流年
——熊国华
梦幻长街,依稀旧巷,落拓形骸。
夏雨微凉,孤清少许,且此徘徊。朦胧一点情怀。是时节,荷花盛开。整顿衣衫,喝杯茶去,等个人来。此后,善壎兄与郑玲大姐天堂相聚诗歌相伴。——易振荒
引文怀念令心惊,
微信敲门没答声。
师友善壎天国去,
应招二十续豪情。
—— 罗子英
命运多舛方得华章厚重
烟刁少酌知晓风月散淡
——张国梁
文也清奇命也奇,
流年饮尽幕终时。
谁怜八级钳工手,
剌破青天笔一支。
——滕士林
沉痛哀悼 陈兄善壎西归
蒋海堤
千里悼君唯有泪
一生结谊只因文
哭善壎老师仙逝 并与爱妻郑玲先生合葬
李遐龄
坎坷半生终慷慨
孤单十载又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