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厨房里,博爱志愿者帮助年纪较大的患者家属炒菜。记者/邹怡敏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傅博荟 刘艺锋
鲜香的母鸡炖猪肚、下饭的铜钱蛋、绵软的蒸南瓜……4月18日中午时分,渌口区渌口镇伏波岭社区养老驿站,长者餐厅内菜品一字排开,色香味俱全,该区博爱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依次为排队就餐的老人打菜。“菜品丰富,营养均衡,三荤三素一汤仅10元。”正在用餐的胡爱华说,“饭后还能在驿站下棋、跳舞。”
这是渌口区博爱志愿者联合会运营的爱心项目之一,3月28日试运营,每天有近百位老人相约来此休闲,该养老驿站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
在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渌口区探索创新,构建起“政府支持、社会协同,社工、志愿者、公众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为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该区依托博爱志愿者联合会,相继打造了环卫工驿站、共享厨房等多个公益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成为新时期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
当好“社区合伙人”
打造幸福养老圈
走进火花新村小区,环顾四周,环境干净整洁、温馨和谐。这个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旧小区,在党建引领下,如今换了新颜。
然而,面对80%的居民为60岁以上老人,其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化的客观现实,该小区党支部也犯了愁。
“一边是对养老设施与养老服务的渴望,一边是物理空间的闲置,何不做个结合?”渌口区博爱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张云峰在开展志愿活动中发现,位于火花新村小区内的原渌口镇第三幼儿园闲置已有半年之久,当即与伏波岭社区沟通,计划将其改造成养老驿站。
在后者的支持下,博爱志愿者联合会、博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合伙人”,联动党员、社工、志愿者,对幼儿园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通过党建联建,吸引热心商家、医疗机构上门开展义诊、义剪等公益活动。
养老驿站内,休息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应有尽有,可提供助洁、助医、代办等服务,并设立了长者餐厅,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
“走几步路就到了,很方便,每天和邻居一起下棋打牌,还能发展兴趣爱好,老年生活很丰富。”火花新村小区居民李兰英已是耄耋之年,精神矍铄,自养老驿站试运营后,她成了这里的常客。
“联合社会力量,探索‘公益+低偿+市场化运营’的服务模式,推出送餐、助浴等个性化服务,打造幸福养老圈。”张云峰说。
聚焦特殊群体 传递公益温度
每天早上7时不到,位于渌口镇津口东路原审计局院内的环卫工驿站便已座无虚席,“掌勺人”唐跃泉撸起袖子,焯水、舀汤、放码子,他一气呵成。结束了一轮清扫工作的环卫工人,围坐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米粉,暖心又暖胃。
环卫工人上班早、吃饭难。2018年6月,博爱志愿者联合会发起环卫工驿站“爱心早餐”项目,动员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款、捐物,志愿者轮流值班,为环卫工人准备免费早餐。从此,该区300多名环卫工人有了固定“食堂”。
6年多来,该驿站已为环卫工人提供20余万份早餐,折合人民币超过100万元。在志愿者的带动下,渌口区每天有2名党员干部参与到爱心早餐的制作中来,将爱心传递。
群众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渌口区人民医院日均住院病人近500人,其中不少来自周边县市。博爱志愿者联合会与该区民政局、区人民医院联合设立“共享厨房”,免费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场地、厨具、电器、调料,让一群有着相似遭遇的人,免受奔波劳累之苦,在一方小天地里烹饪营养餐,减轻其经济负担。
“共享厨房”由博爱志愿者联合会派专人运营和管理,值日志愿者在不影响其工作的前提下,竭尽所能为家属和陪护提供服务,如指导使用电器、帮助做菜等。为保障安全,厨房还配置了灭火器、监控摄像头等。目前,这里已累计服务2.4万人次。
此外,渌口区博爱志愿者联合会还运营了慈善超市、残疾人帮扶中心等公益项目,13年来,其注册志愿者逾千人,开展公益活动5400多次,服务时长超18.5万小时,为该区探索邻里互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源源不断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