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曾同学(化名)原本阳光开朗、成绩优异,深受师生喜爱。但近来他总是心事重重,常独自躲在房间,甚至抗拒上学,这让父母焦急万分。在老师建议下,他们前往株洲市三医院青少年心身康复科寻求帮助。
医生了解到,8个月前孩子开始挤眉弄眼,家人以为是淘气做鬼脸,未予重视。此后,他频繁出现皱额头、张口、歪脖子、耸肩等动作,即便遭父母指责打骂也无法控制。同学们因他举止怪异逐渐疏远,曾同学越想克制,症状反而越严重,最终因害怕失态而不敢上学。经详细问诊和体格检查,医生确诊为抽动障碍。通过疾病宣教,家长理解了孩子的困境,积极配合治疗。经过两个月系统治疗,今年4月起,曾同学症状显著改善,重返校园,重拾笑容。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动作或发声,例如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这些表现并非孩子“故意调皮”,而是大脑神经调控异常所致。
抽动障碍的常见表现
1. 运动性抽动:眨眼、皱眉、咧嘴、扭脖子、耸肩、甩手等。
2.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哼哼声、重复单词,少数情况下甚至会说脏话。
3. 抽动症状可能时轻时重,在紧张、兴奋、疲劳时加重,而在放松、专注或睡眠时消失。
抽动障碍的常见类型
1. 短暂性抽动障碍:症状持续少于1年,最为常见,许多孩子会自行好转。
2. 慢性抽动障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持续1年以上。
3. Tourette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同时存在多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且持续超过1年。
为什么会得抽动障碍
株洲市三医院青少年心身康复科医生介绍,抽动障碍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教育不当导致的。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抽动障碍的病因,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遗传度估计为0.77,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 大脑神经递质异常:多巴胺、5-羟色胺等化学物质失衡。
3. 环境因素:压力、焦虑、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1. 正确认识:不批评、不提醒孩子,减少自身及孩子的焦虑情绪。
2. 减少诱因:改善孩子生活习惯,保证均衡营养,鼓励适量运动。
3. 心理支持与减压: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压力。
4.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就医。
株洲市三医院青少年心身康复科医生提醒,治疗的总体目标并非完全控制症状,而是减轻症状,避免产生进一步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
抽动障碍不是“坏习惯”,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问题。家长的理解、社会的支持和科学的干预,是帮助孩子改善症状的关键。大多数孩子的抽动症状会随年龄增长减轻,早发现、早干预能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贺剑)